催生小企业是个大战略
最近,我们对“一线两带”地区的户县、临潼、眉县等地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和经济强镇、村的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小企业的多少和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标志。
我们看到,哪里企业办得多,那里农民进厂就多,哪里企业发展得好,那里的农民就富裕。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催生小企业是激发当地群众创业激情、调动生产要素内因变化的生动过程;是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大催生小企业的力度是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小企业撑起了区域经济一片天。户县为了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哪里去、农民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把催生小企业作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来抓,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的经济强县。2004年,全县以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达到15760户,比1997年净增1750户,年均净增250户,增加值达到18.3亿元。目前全县GDP的58.3%、财政收入的5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8%均来自于小企业。眉县2004年底,全县以小企业为主的非公企业增加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67%;上缴税金3262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9.4%。在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个数、增加值、实交税金分别占到乡镇企业同类指标的99%、98%和78%。
小企业成为安置社会就业,特别是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等量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2004年,户县小企业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9.2%,仅渭丰乡、大王镇的纸箱企业就有220多个,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12000人。在眉县,以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2004年达9779户,从业人员5.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6%。据统计,近几年我省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减少近6万人,而同期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年均净增加就业岗位42万个,再就业的国企下岗人员绝大部分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找到了工作。以小企业为主的我省乡镇企业数字显示,2004年末,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04.85万人,占到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
小企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器。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户县草堂镇、临潼区新丰镇、蒲城县东陈镇、韩城市龙门镇等经济强镇、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说明,尽管产业特色不同,发展过程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产业链的延伸程度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小企业数量多,二、三产业比重大。这些镇、村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催生小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并在企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下在镇区域内形成了特色较为明显的专业生产区和产业经济带,推动了经济强镇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区域化和专业化。
小企业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繁荣的标志。临潼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化环境,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激情,现已形成了代王街道办46家鼓风机配件制造企业,新市乡74家面粉加工企业、新丰镇23家缝纫机配件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当地经济的繁荣起着巨大的作用。眉县依托陕西宝深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建材机械加工业,带动了协作配套小企业的成长。2003年该县从事砖瓦机械配件制造的企业就达3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上缴税金11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去年该县小企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年新上小企业项目近80个,完成投资5亿多元,新增产值近1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且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大中型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保证,那么小企业则是该地区经济活力和持续繁荣的标志。
这些地方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投资少、创业容易;适应能力强,能广泛分布在各种环境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意识强;对市场反应灵敏,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机制灵活,易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快速发展;小企业群是大企业的摇篮。
调查显示,我省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主要是小企业发展快,我省和发达省份经济的差距也在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上。辩证地看,催生小企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内因作用变化的生动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对于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把握省情,抓住机遇,努力开创我省催生小企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千方百计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激情,推进农民的“公司化”创业行动。要通过宣传发展形势、创业政策、举办各种内容的培训班等形式强化创业氛围,帮助农民摒弃“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更新就业观念,掌握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本领,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在创业中增收致富,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催生小企业。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立足我省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农业等资源,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从发展小企业起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准项目,找准路子,搞好策划,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第三,围绕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催生小企业。一要围绕我省确定的“一线两带”、四大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相关产业项目;二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的契机,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发展配套企业和产品,催生一批具有优势的小企业;三要支持乡镇企业中的骨干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等形式,不受地域、行业、所有制的限制向外扩张,兴办一批新的企业,使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形成裂变效应。
第四,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催生小企业。各地要把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催生小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这些人员的联系、沟通和交流。通过采取政策激励、亲情招商、创业恳谈、表彰先进等有效措施,实施在外能人“凤还巢”工程,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建设家园。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自觉地承担起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重任。
第五,依托产业集群带动,催生小企业。发挥产业集群吸附企业聚集而产生并释放出的聚集效应,促进新企业产生。引导农民和企业围绕各类园区或开发区等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基础,挖掘潜力,发展关联产业,启动民间资本,利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突破催生小企业。
第六,实施“走出去”战略,催生小企业。引导农民和企业抓住新一轮全球资源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鼓励优势企业和农村各类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吸纳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产业转移及资本输出,作为我省催生小企业的重要举措,走借势发展的路子,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着力发展一批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配套的小企业。
第七,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催生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小企业。引导农民通过企业化的形式,认真挖掘整理陕西小吃、秦腔戏、户县农民画、周至刺绣、富平陶艺、陕北剪纸、凤翔草编泥塑、岐山臊子面、华县皮影、杨凌乐器等民族文化,做大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具有魅力的文化产业,促进全民创业。
第八,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催生小企业。一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催生小企业与发展大企业的关系,以小促大,以大带小,决不能顾此失彼,因小而失大;处理好催生小企业与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关系,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办事,不要盲目跟风,不搞不顾经济效益的大干快上;处理好催生小企业与加强环保的关系,引导农民和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催生小企业与巩固成果的关系,引导农民和企业走边催生、边巩固、边提高的路子,办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富一方。二要强化服务,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在企业创立阶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服务,帮助和促进企业生长和发展。三要通过就地培训、“东行取经”等途径培训、壮大小企业家队伍。坚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家树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理念和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一批既对企业现实有深刻理解,又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既有坚韧不拔毅力,又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四要用优势成长型企业示范引路,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形成全民创业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