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纺织服装何时摆脱制造情结?

        2005年第15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3月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作为“后配额时代”的首场大型纺织品出口展会,被视为中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的“晴雨表”。据有关资料统计,本届华交会展期为6天,出口成交商品总额达29.7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6%。其中,纺织服装类商品成交逾1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2%。然而在纷至沓来的外贸利好消息的背后,却隐藏了这样一个怪现象:成交额直线上升,成交单价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纺织品成交量增价跌的现象,让人不得不替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动向捏把汗。

        展销两旺 量增价却跌

        本届华交会设立纺织服装和轻工工艺两大主题展馆,定位于纺织、轻工的专业盛会,从为期6天的成交情况来看,纺织品出口可谓“展销两旺”。本次参展企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城市,15个国家和地区,总参展企业达3 300多家,为历年之最,但仍有1 000多家企业因摊位不够而被拒之门外。对比上届华交会,纺织服装在第15届华交会各交易团摊位比重明显加大。其中,江苏交易团纺织服装摊位数犹为突出,占总摊位数的60%以上。

        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纺织出口总量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利润却在不断下滑,在纺织服装的长链中,国外企业控制了上游的织造开发及下游的服装设计,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由于没有国际品牌的支持,中国的订单价格因此缩水七成甚至更多,有业内人士评论,中国的纺织行业拥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是一个能创造外汇,但并不创造价值的行业。

        浙江凯喜雅公司的余先生对今年华交会出现的这一怪现象,并不感到奇怪。“好些外商拿其它企业的报价压我们。我们是浙江数一数二的出口大户,定价有自己的原则,不会乱杀价。”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外商指明要采购某种款式的服装,凯喜雅开价每件5.8美元,外商说另外一家才5美元。这笔生意因此泡汤。今年华交会上,不少外贸公司几乎都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与此相反,生产型企业尤其是只有一二个展位的小企业,今年的生意却出奇兴旺。但据苏州春常服饰公司的总经理袁翠芳透露,出口的销售利润还不到2%甚至更低,若不降价,就连小蛋糕也抢不到了。

        国内企业热衷“贴牌生产” 国外品牌试图控制产业链

        记者在华交会现场看到,各参展团在展位布置和设计上都别出心裁。苏州代表团的展位整体风格就是苏州园林的翻版,而山东代表团以热情的红色和鲜亮的黄色,显得格外抢眼。置身于展览馆,仿佛游园逛街般,但记者几乎转尽所有展位后却发现,品牌服装企业寥寥。与会的参展商除红豆、雅戈尔、春竹、海尔曼丝等少数品牌企业外,其它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服装企业,他们大多冲着接贴牌生产的订单而来,部分参展服装企业甚至打出:国内商家免入。有资料称,服装产品产量和销售额均列全国第七位的河北省服装产业中,有90%的企业是“贴牌生产”,自主品牌几乎没有。没有品牌的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只能替他人做“嫁”衣裳。由于“贴牌生产”企业付出的是实物成本,而品牌持有者付出的是无形资产,相比之下,生产企业承担的市场风险更大,但在利益分配上却恰恰是相反的。据了解,近年来,贴牌生产的加工费越来越低,已经到了一套西服赚10美元、一件衬衫赚1美元的地步。

        在贴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已开始向我国市场“渗透”。2004年,意大利的阿玛尼在上海外滩一间面积达1.115万平方米的旗舰店隆重开业。香港著名品牌鳄鱼恤一改以往着力发展男装系列的做法,今年推出女装系列,主攻内地市场。韩国、日本和欧洲品牌也纷纷盯住了我国10多亿人口的庞大服装消费市场。据有关人士预测,到2010年,美国80%的纺织品与成衣进口将来自中国,这一说法触动了许多美国生产商和销售商的神经。就中国女装生产基地广东虎门而言,先是加州服装商会及服装企业来考察,接着是纽约市服装商会会长带领10多位服装企业和商家来访。在交易会前夕,全美服装鞋业协会的总裁、副总裁率服装企业和商家深入个别企业了解情况。据了解,除了企业来考察外,美领事馆也在做类似的情况调查。

        精确定位 逐步实现“情结转移”

        针对品牌服装企业“冷落”交易会的现象,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分析,首先作为上海的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只是众多交易会中的一个,品牌服装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靠就近原则有选择性地参加;另外,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历年都以轻工纺织为主;某些展会令企业惠而不实,导致企业参加交易会的观念淡薄,加上国内部分品牌服装企业以内销为主,不太注重国际品牌的提升,多方面原因造就了本届华交会量增加却难掩“贴牌”尴尬的窘境。

        随着国外品牌直接进军我国服装市场,国内的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专家认为,针对这一多变的市场形势,目前服装行业应着重三个转变。首先,努力从“制造业”时代向“后制造业”时代发展。制造业是基本的生产力,但并非全部的生产力;其次,要从跟进型向创新型发展;第三,从常态型向生态型发展。目前服装生产企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污、高噪音、纤维难回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情结转移”,更是一个千锤百炼、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系统工程。但“贴牌生产”企业必须警惕,一些国家正密切关注着我国纺织出口的一举一动,正虎视眈眈寻找机会,准备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一系列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