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国产绣花机挑战洋品牌--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是市场突围的关键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是绣花机制造业产品结构转型的一年,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过渡,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绩,为今年实现更大的市场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单头绣花机产量所占比例下降了34%,而多头绣花机则增长了23%,其中特种绣花机的增幅也非常大。此外,在产品品质和品牌方面,国产绣花机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单头绣花机的数量减少,我国国产绣花机的出口数量下降了4.58%,但是出口金额却大幅提升,增幅高达74.17%,出现了“量降额增”的情况。

        质量、品牌是市场突围的关键

        2004年我国绣花机出口平均单价是6073美元,而进口的平均价格是6.37万美元,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近10倍。国产绣花的产品档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仍需加强。这一方面由于我国绣花机整体配套水平能力不足,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只有技术人员而缺少研发队伍。部分企业仍采取价格战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直接导致利润空间缩小,阻碍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

        质量和品牌概念在国外先进的绣花机制造企业中已经非常成熟,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在成熟度上差距明显,所以国产绣花机要想迎头赶上,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是关键。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我国的绣花机产业结构也正面临着挑战。能源紧张、土地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使企业靠低档次产品在数量上扩张的发展思路不再占优势。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客观要求,那些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产品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会降低企业发展速度,因此提高产品品质和提升品牌已是十分迫切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摆脱大规模低利润的局面,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档次,多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

        “洋品牌”抢滩市场

        以前我国绣花机的市场一直被日本机器垄断,几乎看不到国内生产的机器,但是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国产绣花机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配额的取消给所有与服装相关的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国内绣花机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再次实现跨越的好时机。但是随着国产设备制造商的崛起,国外设备生产企业也加紧了市场逼抢。在绣花机行业,田岛公司无论规模、技术研发、产品质量都处于一流地位,对绣花机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3月,田岛公司在宁波成立办事处,收回以前二级代理商的销售服务权,显示出田岛公司开始加大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浙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服装产业集结地,这对与服装产业相关的缝制设备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田岛公司成立了由十余名有着多年维修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宁波办事处,加大服务和市场扩张力度,并频繁地参加地方设备展会。

        日本百灵达绣花机有限公司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绣花机生产厂家,2002年1月,为开拓中国市场的业务,在香港成立了百灵达国际中国有限公司。旨在强化百灵达绣花机的供货和维修服务,为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做准备。随着百灵达绣花机在华东、华北市场的扩张,2003年5月,百灵达绣花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全权接管了百灵达电脑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除广东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代理业务,承担百灵达电脑绣花机的营销、零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工作。

        韩国日星绣花机有限公司也于2004完成了生产重心向中国的转移。公司负责人在日星上海工厂举行的2005年新年大会上重点强调,今年是日星市场扩张的重要一年,并将谋求在中国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除了对市场的争夺,田岛、百灵达、日星等外资企业纷纷在中国国内进行生产,也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强售后服务。据行业人士预测,今年国外生产企业会在零件选择上趋向于从中国国内采购而不再从国外进口。还有一大趋势是,国外大型生产企业将寻求与国内企业合作。缝纫机行业的跨国联姻估计会抢在今年底以前完成,国内外绣花行业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共同迈进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是绣花机制造业产品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结构转型的一年。国产绣花机在产品品质和品牌方面实现了质的习跃,在对外出口上出现了“量降额增”的情况。因此,可以说国内绣花机市场前景乐观。也正是看好了中国这块市场,日本,韩国等外国企业纷纷加大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力度。此时,国产绣花机业进行产业升级则是应对外企抢滩中国市场的关键。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