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时代直击企业软肋(二)
■ 个性化的追求不是简单的口号
谈当今服装和将来服装:服装需要个性化的追求。说起我们现在的服装行业,我们应该感到很自豪。在温州,我们看到一批像庄吉、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这些品牌,它们的做工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但是来温州之前,在上海观看了国际名牌Armani的一场表演秀,让人感到我们还停留在工业化品牌时代,而Armani的风格就是一个引导世界潮流的大牌感觉。
中国服装业在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环境下,我们中国服装品牌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盛静生表示,宁波服装、温州服装、还有福建石狮的男装都有特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与特色,就是服装行业追求的未来,因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消费者对我们的要求也正是服装要有个性化,所以有个性就是服装品牌的一种追求,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如果还要讨论,服装是做加工好,还是做品牌好?对于一些服装企业来讲,有能力的话就做品牌,没有能力的话就做加工,这是一个分工问题。要依据企业的能力来确定。全国有5万多家服装生产企业,都做品牌是不现实、不科学、也不可能的。
■ 谁能不在库存的威胁中低头
做品牌存在一定风险,郑永刚就是从做品牌过来的,到了1998年,杉杉集团开始运行特许经营,特许加工的改革,如果不能控制好库存问题,就不要做大,所以他认为应该选择做小、做精,做得个性化一点。
从很多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服装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做了十年八年下来,全部的利润就是一堆库存,从回报上看起来,今年做了十几个亿,实际上如果这一年生产的服装共50万套,卖了25万套,赚了1个亿,剩下的25万套,如果把它们处理掉,你可能亏了2个亿,所以所谓的银行坏帐就从库存那里出现;另外做品牌不是做生产,做品牌是做品牌文化,做概念,做形象,做感觉,品牌其实就是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也许在品质方面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品牌要给消费者一种诚信、时尚以及良好的感觉。这就是文化品牌个性,也是品牌的特性。
要在能控制的前提下,追求效益、利益,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阿拉伯数字。在做大的问题上,可考虑跨行业发展或与国际品牌联合。比如,夏梦与杰尼亚合作就是个很好例子。服装行业跟市场消费者一样追求个性化,而不是共性化,尤其是中小企业,宁波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他们个性体现的是特色、价值。
■ 终端问题有没有解决良方
现在企业的终端问题同样严重,感受到品牌运作过程中,国内与国际的差异性。其实品牌运作的一些模式很容易学会,而最大的差异在于终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要谈一个零风险经营的问题,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壮大的心态,促成了这种零风险经营的形成,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终端问题,造成代理商的依赖心理和惰性,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了压力。
这好比那个经典的故事——沙丁鱼的故事。渔民出海打渔,可是运回来的沙丁鱼存活率都不高,只有一个老渔民带来了新鲜的沙丁鱼,原来他在沙丁鱼里放了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由于鲶鱼的存在,沙丁鱼都奋力求生,反而存活了下来。这个道理说的就是动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从2003年开始,著名服装企业报喜鸟集团逐渐向“买断制”转变,增加专卖商、代理商的动力和压力。
对于终端管理方面,采访中报喜鸟集团总裁吴志泽告诉记者,一是专卖店时尚概念有了,但氛围还不够。服装是一种功能性的商品,很多人来购买品牌服装就是购买一种时尚,买一种感觉。白领阶级追求时尚需求,中产阶级喜欢买时尚买感觉。要呼吁中国的男人,你们讲究服装时尚的时代已经到了;二是陈列方式。摆在卖场、专卖店的商品陈列方式不对,不协调,进而导致销售有差异。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错落有致,有层次感、错落感;三是产品结构、价格、服务手段、搭配文化方面要多加注意考虑。很多企业的策略其实都差不多,很多问题都出在终端上,应当把这些小细节,小事当成大事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