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能使中国强盛吗?
- 假设一个国家,布料缺乏,需要大量生产(排除掉进口布料的情形),可能采取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自己研制纺织的机械,为了生产纺织机械,还要生产机床等设备制造工具,生产纺织机械和设备制造工具都需要钢,所以钢铁厂也要建起来,为了生产布料大费周折,建立起了钢铁,机械一系列的工厂;第二种方法是,在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直接大量引进纺织机械。
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坏处是,在钢铁,机械等生产部门建成之前,布料供应长期紧缺,即使一系列的环节建成了,生产出来的纺织机械设备也比较落后,使用这样的纺织机械生产出来的布料在质量和样式上都与先进水平有差距,要想在质量和样式上赶上先进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好处是,布料生产一个部门带动了一系列的生产环节的建设,一旦技术水平赶上来后,国家可以飞跃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好处是,布料供应紧缺的状况迅速改善,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相当,布料销售获得的利润可以用来购买更先进的设备,迅速获得产品并且产品始终与先进水平相当是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缺点是只发展了下游一个生产环节,相应的上游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在技术上有严重的依赖性,国家将处于依附型地位。
如果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国家,采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理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起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缓解了国内供需矛盾,基本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可以快速脱贫而繁荣起来。但如果是一个大国,依靠这种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其他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国家仍无法摆脱贫困面貌。对于大国的一个可选方案是,少量引进纺织机械,同时自主开发上游产业,用自己的上游产业产品逐步替代引进设备,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一样,需要国家的严格计划与控制,本质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改良型。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长期以来采用的是改良型的第一种方法,在遭受严密经济封锁的时期,被迫使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建国二十多年来,虽然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速度飞快,但是在消费品的供应上长期处于不足状态,单从消费品的供应上,很难感受到国家的快速进步,但是国家却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为今后的迅速腾飞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国家实施了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WTO,大概有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样,发展经济的方法也日益向第二种方法倾斜,此种方法所带来的好处迅速体现,消费品市场迅速繁荣,经济快速增长,出口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表面上看国家似乎已经繁荣昌盛了。但是透过繁荣的表象仔细研究繁荣的实质,中国的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基本来自于产业链的最下游,来自于劳动力密集行业,上游的装备制造业则处于萎缩萧条中,第二种发展方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
二十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进步基本上体现在消费品的繁荣上,但就技术这一块来讲,几乎就是停步不前。中国生产的电视机,DVD,服装,鞋子之类的下游产品占了世界同类产品的大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了,但种种第一并未给中国带来相应的进步,上游的制造业没有得到发展,技术发展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现状是下游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上游装备制造业萎缩停滞,技术落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有了共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已经把今后二十年的改革重点放到了突破技术瓶颈上。然而,市场经济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将会使这种努力成为泡影,技术的突破将永远难以实现,中国很有可能被长期固定在世界产业链条的最下游。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扩张中国的加工业优势,消化过剩生产能力,但对于发展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基本没有太大帮助,事实上还将加剧下游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上游装备制造业萎缩停滞的局面,无助于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与发展高科技的初衷背道而驰。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发展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整体上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全球的社会分工,隐含的结果就是,各国将被固定在现有的地位上,科技领先的国家将保持其在高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将始终扮演打苦工的角色。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中国将始终扮演苦工的角色无法成为发达国家。
有人可能对这点不同意,他们会说,这种局面是暂时的,当中国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后,就可以发展高技术的行业了。我的回答是,市场经济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将阻止资金进入高科技行业,中国不可能继续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