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商机浮现--促企业关注北方

           北京作为北方的中心城市,在服装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促进北京时装产业发展  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更体现出政府对产业的重视。

        “在北京将服装产业定为都市产业之后,与其相关的多个行业也都把服装产业作为自己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关注点。如房地产业投资服装市场、媒体加大了对服装产业的报道力度、服装学院的一些专业招生时甚至达到了千里挑一的火爆场面……共建‘时装之都’已不单单是政府行为了,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过程。”在前不久于北京举行的北方缝制设备需求分析与BISMA2005总结会上,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开发中心主任牛金镭介绍说。

        北京提出要建设世界“时装之都”的奋斗目标,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北京的城市生活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在北方乃至全国均居前列。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市穿着类商品零售总额为210.6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1916.7亿元的11%,如果按1492.7万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报告),每人一年在服装消费上将花掉1400多元。较高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北京的服装市场,使一批区域性知名品牌和中国名牌脱颖而出,而且也吸引国内外的著名服装品牌生产、营销到北京落户发展。目前北京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装企业已有20多家,力争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

        牛金镭主任说:“北京市内不以生产型的服装和纺织企业为主,但巨大的消费市场又离不开产业基地,以及出于市场对服装生产企业快速反应的要求和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原因的考虑,北京城市建设将根据区域发展和布局规划,加大产业布局调整。”据了解,北京将对周边具备一定发展服装产业条件,并已有规模的平谷、密云、通州、顺义、大兴、延庆地区,要重点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在北京形成各具特色的六大服装产业基地。

        服装产业基地的形成,则为缝制机械行业带来了机遇,创造了缝机销售的市场空间。

        服装产业基地要以规模聚集、产业配套为重要特征.在会集一批规模相当、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上各环节相互配套的功能,建立面料、辅料、包装等方便快捷的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配套功能。因此,不少缝制设备企业、经销商都非常看好今后的北京市场。一位曾在河北廊坊经营,如今回到北京发展的缝制设备经销商说:“北京的五环以南包括周边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将形成一个服装业中心。不久的将来,北京就将同时拥有6个大型服装市场。从总体上来看,现在的长三角经济圈里,服装服饰业‘产在江、浙,卖在上海’,而北京就将在‘大北京经济圈’中扮演一个类似于上海的角色,这也正是公司决定回到北京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目前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企业还面临着民工荒带来的一定压力,以及产业链将更加细分,包括设计、营销、生产等环节。对此,牛金镭主任肯定地说:“民工荒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的培训,将农民变成民工能够解决的,这需要靠设备生产厂家对设备的创新和开发。缝制设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服装企业的工艺要求,把大量人力从手工上解放出来。如今,当传统产业遇到问题时,便是给我们的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北方各省服装加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除了北京的几大产业基地以外,河北、天津、内蒙、东北地区、山东的青岛、烟台等服装加工基地也发展迅速,中国服装产业已经开始北移。最近一组数字显示,天津、河北的服装生产总量增长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