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引人注目的变化
- 编者按:
随着欧美市场对中国纺织品设限,非配额纺织品贸易市场又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美国带头设限,不可避免地引起非配额市场贸易条件的改变。不久前,应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邀请,日本IS株式会社染织经济新闻的著名学者佐佐木一彦先生向中国面料企业介绍了日本纺织品市场的变化,以及日本纺织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
本刊特摘要刊登,供读者参考。
最近,日本顾客的消费倾向开始发生变化。廉价商品受欢迎的程度已不如以前。彻底选择自己的喜好,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品位成为消费的主流倾向。
比如,服装厂家为了满足顾客的瞬息多变的要求,通过采取缩短产品策划和上市之间的时间来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
为什么要缩短商品策划和上市之间的时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现在如果计划销售5000件服装,厂家一般先生产1000件,然后根据各零售店的POS系统直接提供的有关销售的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追加生产。顾客需求的多样化、订单-生产-交货短期化倾向,要求企业迅速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方法。
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印染企业如果还沿用陈旧的经营管理运作方式和与快速反应不配套的生产技术,那么将很难满足服装企业的快速供货要求。
今后怎样的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专家预测有两条标准:一是采取环境与生产双赢的生产方式。即采用与环境有关法规条例相符的技术生产。二是优良的快速反应体制。即拥有完善的订单-生产-交货短期化生产和管理运营体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于中国等低成本生产国纺织品的大量进口,去年的日本印染布生产量(长短纤维机织物、针织物的精练、漂白、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已由1990年的64亿米降至34亿米。圆编、横编织品的印染加工量也同时大量减产。
日本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提高了各项环保条例的标准。对于需要大量使用各种化学品进行生产的印染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日本印染企业只有发挥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开发符合新世纪发展目标的技术,才能突破来自各方面的壁垒。
关于进入日本市场,产品要符合《京都议定书》等8项法规条例,即《京都议定书》、《第六次化学品排放总量规则》、《小型企业水浊法的适用》、《化学物品审查法修订版》、《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规则》、《有关溴化二恶英的管理》、《POPs公约》和《政府对REACH的见解》。
这些法规条例主要是用于整治大气和水源污染。目的是禁止企业使用对人体和动植物有不良影响的各种化学品,减少有毒废水的排放,确保环境卫生。
为了贯彻落实《京都议定书》等与环境相关的八项法规条例,日本工业结构审议会纺织工业分会将实施环保生产列入《21世纪纺织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