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欧美不断地设限 阜阳纺织业全力突围
- 阜阳日报6月10日讯 200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纺织品威胁论”的声浪此起彼伏,4月份以来,欧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频频抡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贸易争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中旬,美国5天之内两次提出了对我7大类出口纺织品实施特保限制措施;欧盟紧随其后,也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就在美国再次提出设限的两天之后,中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6月1日起大幅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然而欧美对中国表示出的诚意并无积极回应,仍坚持采取设限措施。我国据此对关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宣布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整个形势又发生了大变化,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
就在我国与欧美设限据理以争时,这块阴影同时笼罩在阜阳上空。我市纺织品协会曹会长介绍,纺织服装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一部分,涉及全市1万多名职工,去年全市出口交货值达到1.01亿元,然而今年1至5月我市纺织品交货值同比下降20%,贸易摩擦很可能影响我市棉纱年产量下降三分之一。 前段时间,我市一家纺织企业老总在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一带奔波半个多月,深刻体会到市场变化之快、前后反差之大。目前江浙一带下游织厂、染厂,三成以上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就连号称中国纺织品竞争力最强的绍兴地区,也出现了25%以上的生产线停产局面。阜阳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相比其他行业,纺织业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配额制的存在,直到2005年1月1日才取消,而配额本应该在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逐渐取消,但实际上,欧美等国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释放了70%的配额,市场上因此出现了波动,这成为欧美对纺织品设限的导火索。
形势所逼,不进则退。对纺织业来说,只有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摩擦中找平衡。“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型贸易公司都不敢下长单和大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求变,最大可能减轻负面影响。”阜阳华源纺织公司副总高士勇说。
阜阳华源纺织公司是我市纺织业的龙头企业,2004年全年收入4.72亿元,利税近5000万元,产布3000万米、纱线1.2吨、羊绒纱和羊毛纱1200吨,产品多提供给长三角的大型贸易公司和服装厂,部分产品直接出口到美国、欧洲与日本,现有职工4500人,可以说占据了我市纺织业的半壁江山。目前公司上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已作好打硬仗、恶仗的准备,并迅速制订了应对措施。据了解,针对没有设限的毛纺系统,公司全力抓好旺季,确保客户要求的交期和质量。同时,公司对在线品种进行分析,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准备在棉毛结合、多纤维混纺产品上做文章。针对织造一块订单生产的比例已经明显下降,公司要求,争取在非设限品种上找订单,要在服装面料市场因设限需求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积极挖掘床上用品的市场需求;在当前的操作中,对已经有意向的订单,要紧盯不放,尽最大限度争取落单;对已经接到的订单,要全力确保各环节运作都不能出现半点闪失。
据了解,我市几家以做出口为主的服装厂在欧美贸易大棒政策中也受到影响,有的面临撤单,有的订单乏继,但都积极应对,争取杀出血路,突出重围。他们纷纷扩大内销比例,或者转向除欧美以外的国家,避开贸易摩擦。同时降本增效,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然而在记者采访的数家纺织企业中,都没把裁员作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在此次贸易摩擦中,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令人郁闷。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使国内纺织品业充满了希望,特别是我国宣布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令纺织品业精神为之一振。“还有更好的消息在后面。”阜阳纺织业一位人士说,“关键是当前,要突出重围,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