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企业理性面对中欧协议
- 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漫长谈判,中国和欧盟6月11日凌晨在上海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从而避免了双方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消息传来,中国的纺织企业都松了一口气——盘旋在他们头上一个多星期的贸易战阴影终于散去,同时他们更加理性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这是一件好事,贸易战对双方都有害无益。”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幅总经理吴忠说,“现在,我们企业至少可以放心了。尽管还不清楚细节,但可以肯定,欧盟这个大市场的门还是敞开的。”
上海的华源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集团,去年出口额为17亿美元,有近5万人从事纺织品生产。集团副总裁钱锋说,这次新协议的达成,为国内纺企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有序的贸易环境,大大消除了近来业内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感。
广东省纺织协会副会长周天生说:“企业都欢迎协议的达成,这也说明了国际贸易永远是向着减少贸易摩擦的方向前进。”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给中国纺织业造成巨大损失。在珠三角地区,以生产牛仔布料闻名的广东佛山市西樵镇,海外订单量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一半,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倒闭,利润也大幅减少。
华东江浙一代,遍布着几千家纺织企业。由于害怕欧盟政策的变动,浙江绍兴、湖州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近一段时间已不敢接单,或只接小单,企业处于半开工状态。而一些小工厂要么不去碰设限的产品,要么通过中东等其他市场进入欧美。
中国同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双边业界而言,毫无疑问是个“双输”的结果。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赵玉敏说:“对于欧盟而言,如果一味对中国纺织品进行打压,受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正常的双边贸易机制,而且还有他们本国进口商和零售商的利益。”
赵玉敏表示,欧盟是全球高档纺织品和成衣的最大出口商,许多欧盟成员国内的服装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在经历了多次波折之后,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态度日益成熟。如何理性看待国际贸易规则、开展良性竞争成了大多数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作为一家年出口总额2亿美元、销售市场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港资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吴忠就对这一问题表示担心:“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好国家争取来的这个良好时机,解决出口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价跌量增问题,还很难说。我们真的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