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缝机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市场的重心逐步转移,使缝制设备制造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的缝制设备制造企业也随之自然融人了世界缝制设备市场的大环境中。所以我们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手工制造走向自动化
目前,在缝纫机行业,自动化制造的趋势已日趋明显。缝纫机生产属于精密制造,电脑自动化加工手段可以保证生产零件的精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入飞跃公司的自动化加工车间,整齐摆放的180台自动化加工设备足以让所有参观者叹服,在整个国内的缝制设备制造企业中.飞跃加工中心的规模首屈一指。此外其他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精密零件的自动化制造。台湾启翔公司在产品制造的自动化程度上也在行业内享有盛名,整个机头大部分零件都是通过自动化加工中心制造出来的。
除了引进自动化加上中心外,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另一显著变化。该技术通过虚拟化的计算机模拟,可以完成从一个螺丝部件的安装,直到整个设备的设计、生产和总成。其间,司‘运用三维模拟技术,实观研发人员与计算机同步互动,随时发现解决问题并攻克技术难关。目前,不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已通过引进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
制造业转移带来新的市场要求
2004年行业内频频上演跨国联姻,上工更是收购了技术水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德国杜克普公司,这正反映出当前制造业重心由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实现低成本制造,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于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封闭型技术研究也开始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变。大连的大富基公司与德国杜克普公司合作后,大富基每年都派一些技术人员赴德国学习,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中捷公司和百福公司合作在上海成立了制造和研发中心,实现了技术融合,更有利于缝机业水平的共同提升。为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还逐渐加强了技术研发的全球化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缝制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正在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将其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
制造业跨园转移,使网上运营能力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经营能力。我国制造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当国外制造业已经将网络作为总装的指挥部,成为跨国经营的主战场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只将它看成提升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的一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