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宇公司总经理陈晓波谈本土缝制设备
2005年,对于中国本土缝制设备企业来说可谓是一个从幕后走向幕前的一年。在今年短短的几个月中,各大重量级的服装纺织博览会上本该由服装企业独享的“无限风光”,却由于缝制机械企业的参与显得绚丽多姿。4月通宇在海博会上举办《服装企业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提高经济效益高峰论坛》的求真务实,传递给业界一个信息:2005年,中国本土缝制机械品牌新型营销模式将随着其产业提升全面展开。
但本土缝制机械品牌如何提升,新型营销模式如何得以推动,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中国·通宇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波先生。
记者:近年来,本土缝纫机械产品档次有了很大提高,众多国产机型均可与国外品牌匹敌。然而,在许多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中,国外缝纫机械品牌的占有率高达60%-70%。对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陈晓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服装企业对国产缝纫机械的固有观念,阻碍了其对本土缝制设备的购买。在人们的老印象中,国产机械的耐用性能比较差,断针、漏油成为国产机的“死穴”。随着本土缝制机械的不断升级,产品的耐用性能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甚至本土品牌由于其高性价比,得到更多的国外企业的青睐。在国际市场上,国产缝纫机销售一路看涨。但是,国人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这更需要本土缝制机械产业自身的不断升级以及通过各种渠道的大力宣传。
其次,由于部分服装企业走的是OEM的道路,所以可能会对加工企业的缝制设备品牌有所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国产缝制设备的销售增长额度。
记者:您认为本土缝制设备高性价比已成为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通过您对国际市场的考察,您对之有何认识?由于“中国制造”的价廉,是否会带来国外市场对我国缝纫机品牌的遏制?
陈晓波:最近,我刚刚考察了巴西市场,总体来说,巴西服装企业对缝制设备的选购较之国内更为理性。其购买考虑因素比重依次排列为,性价比、售后服务、品牌。可见当我们的产品在质量达到国际品牌的同等标准之时,我们的竞争优势将更为明显。
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小企业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价格战”使企业陷入了微利的窄小空间,无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为此,“通宇”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主攻中高端产品市场,并在深圳设立产品研发中心,通过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的不断研发,来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相信这种真正的高性价比才是我国产品挺进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路。
记者:作为我国缝制机械第一大产区的浙江省,该地区民营经济活跃并且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今年以来,台州军团的频频高调亮相,是否预示着本土缝制企业的新型营销模式的展开?
陈晓波:作为已有20多年历史的通宇公司,无论是地域性展会的参与,还是举行与下游——服装企业的各项合作活动,其根本出发点要适应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以往的展会缝制设备企业看中的是订单的数量,但现在由于品牌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更看重是将展会作为一个展示企业形象、品牌及企业文化的平台。甚至通过展会对我们的客户进行更为深入的现场服务,为该区域代理商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此外,通宇公司将今年定为“品牌提升年”,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通过企业资源规划(ERP)的运用,形成物流、资金流统一的模式,以成本为中心,控制投入产出比,分阶段、分层次实现公司成本优势。同时,为更好的服务终端用户,“通宇”于3月成立了通宇缝纫机技术交流中心,以此来提高服务人员特别是机修工的业务技能。通过终端服务人员自身形象以及业务素质的提升,使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得以最大限度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