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股份:中小板股改拔得头筹
证券之星6月28日消息:据全景报道,昨天,中捷股份披露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拔得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头筹。根据方案,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将以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股份的方式获得流通权,每10股流通股可以获得4.5股的对价股份。那么,中捷股份这一股改方案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市场各方人士对这一方案的看法如何?今天的全景观察我们就和您来一起关注中捷股份的股改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捷股份此次公布的股改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中捷股份的公告,公司这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是根据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出的“股权分置改革测算模型”制订的,这也是首家以第三方的理论测算模型制订方案的公司。该模型旨在计算出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都公平合理的均衡对价水平。
这一模型以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持有股份的总价值不变为依据,确定非流通股向流通股支付的对价的数量=流通股数×非流通股数×(流通股价格-非流通股价格)/(非流通股总价值+流通股总价值)。
公式中流通股的定价以2005年6月17日以前的30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成交价的算术平均数6.28元确定,复权后相当于10.35元,比中捷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9.93元高出4.2%。非流通股的定价则是与国外缝纫机上市公司的定价水平相比较得来的,定价为3.61元,为非流通股股东定价的57.84%。与此前通过股东大会批准的首批三家试点公司,非流通股的定价相对于流通股定价的比率在60.39%-69.74之间相比,中捷股份的非流通价格还是相对较低的。
按照这样的定价标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按股权结构加权的平均价格的定价水平为4.42元,对应的市盈率为17.67倍,市净率为1.61倍,低于国外缝纫机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依据测算模型计算出中捷股份的非流通股股东应支付给流通股股东的股份数量为1754万3224股。而且这一结果也保证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以及非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价值都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为了使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能获得更大利益,同时也为计算的方便,公司将支付对价的股份数量提高到了1872万股,而公司现有流通股4万1600股,因此每一股流通股将会获得0.45股的对价股份。
对价股份支付完成后,中捷股份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共间接和直接持有公司45.58%的股权,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股改前后,公司股东持股结构的变化情况:
中捷股份非流通股东支付对价情况
股东名称 改革前持股比例 支付对价(股) 改革后持股比例
蔡开坚 33.49% 8985600 26.96%
蔡冰 11.16% 2995200 8.99%
兴业公司 11.16% 2995200 8.99%
中捷控股 9.07% 2433600 7.30%
网智通 4.19% 1123200 3.37%
佐藤秀一 0.70% 187200 0.56%
合计 69.77% 1872000 56.16%
除了以股份形式支付对价外,中捷股份的股改方案还有几点特别的地方,这些特点表现在哪里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中捷股份此次股改方案还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