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机企业应在六个方面苦练“内功”
- 近来,欧美同我国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让越来越多我国纺织企业认识到,全球取消配额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我国纺织品可以在国际市场“任意驰骋”。不少企业家认为,我国纺织业要想在不断增加的国际贸易摩擦中站稳脚跟,必须从六个方面“苦练内功”。
第一是科技创新。河北省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耿蜀平认为,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有三种类型:一是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创新,这样的企业一般效益较好;二是从思想上已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只是由于客观因素制约无法进行创新;三是对科技创新不自觉,靠生产传统产品获取微薄利润。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大多数纺织企业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够,只有石家庄常山集团、保定依棉和河北宁纺等少数的一些企业比较注重科技创新。常山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他们准备充分利用其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将技术优势发展成产品优势。2003年下半年开始,常山集团就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投入9亿多元用于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更新。2004年,他们又制定科技创新目标,确定高端产品进区、现有产品提档、大路产品进县的总体发展思路。
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曾经是亚洲第一大印染厂的石家庄第一印染厂,就是因为科技创新不足,连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订单。而河北“毛线大王”启发集团,由于在科技创新上肯下工夫,积极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创新产品,在印染工艺上几乎掌握了任意颜色的印染技术,因此在全国非常有竞争力。
第二是管理创新。记者在采访中遇见这样一个例子,以抓现场管理著称的石家庄常山股份棉一分公司,原先职工浴池一天用80多吨水,因为对职工洗澡用水没有节制,有的职工洗澡时开着喷头聊天消磨时间,甚至到澡堂洗衣服。后来该公司实行“水卡”管理,职工们洗澡用水,必须插上自己的“水卡”,用水时水卡即时显示用水量。这样一来,职工的节水意识大大增强。一天只用7-8吨水。从以前的每天80吨水到目前的7-8吨水,仅仅靠一个管理的创新。
管理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现在许多服装工厂在车间放音乐,让重复性生产工艺和流程上的职工在非常愉悦的心情下工作,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这就是管理创新的很好表现。耿蜀平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企业应该注意在管理细节上进行创新。现在由于纺棉大量掺杂,导致棉纺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捡“三丝”,如果“三丝”捡不净,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印染就难以着色,导致最终产品质量低下甚至不合格。
石家庄常山股份棉一公司纪委书记周英凡认为,国有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影子,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机制上更应该注意创新管理。
第三是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贯穿于企业生产、营销全过程的一种职工行为。其应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发展速度惊人,员工的精神面貌只有跟着企业发展走,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专家说,目前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体制转换工作,原来国有企业职工是国家、企业的主人公,在此前提下形成了深厚的国企文化。改制之后,随着企业性质、员工身份、用工机制、分配机制等一系列变化,原有国企文化已不适应新形势。另一方面,纺织作为充分竞争行业,近年来河北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这些新兴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大都认识不足,急需引导和培育。
河北宁纺集团原是县办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后,非常注意企业文化的转型和调整。近年来,该企业以文化促进生产经营,使企业经济效益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