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步入特保“雷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我国每年的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1/4。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经过10年过渡期,全球纺织品配额制于2004年底已正式废除。作为纺织出口大国的中国,因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世界主要纺织品贸易国掀起了轩然大波。目前,欧美市场纷纷就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限制,甚至还拉发展中国家“上船”联手打压,中国纺织品踏入特保“雷区”。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4月22日在第三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说:“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仍然在不断增加,纺织品的贸易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国外对我国发起的57起两反两保案件,涉案金额达13亿美元,今年美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保护势头仍然会继续。发达国家限制纺织品出口的技术、环保、检验手段将更加翻新。”在随时都有可能“触雷”的敏感时期,在“南北合围”的紧迫形式下,中国纺织品将往何处去?
欧美举起“特保”大棒
2005年4月28日,欧盟委员会和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分别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展开调查。欧盟委员会决定从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发起“特殊保障”调查,以决定是否对这些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所谓“特保”措施,是指在遇到某类产品进口激增的情况时,进口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包括数量限制在内的一些紧急贸易限制措施。欧盟此次调查的九类纺织品包括T恤衫、套衫、男裤、外套、袜子、女外套和胸罩等。欧盟委员会称,今年初以来,从中国进口的这九类纺织服装的进口量增幅少则51%,多则高达534%。根据相关规定,欧盟的“特保”调查于29日正式开始,调查期最长不能超过60天。在此期间。欧盟将与中国方面进行非正式磋商。如果调查显示这些纺织品对欧盟国家造成“市场扰乱”,欧盟还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与中国进行为期90天的正式磋商。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欧盟方能正式启动“特保”措施。
早在3月30日,美国政府就公布了所谓“贸易黑名单”报告,指出全球有58个国家和地区及3个经济贸易共同体对美商品、服务等设置贸易障碍,损害了美国制造业生产商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这份“黑名单”中,美国最主要的贸易对象成为主控对象,中国则名列榜首,这预示今后一年内中美贸易摩擦将会更加激烈。仅仅就纺织品行业,去年一年,美国就连续10次设限调查中国纺织品。4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说,该委员会同意受理美国制造商提出的要求,开始对中国进口的衬衫、毛线衫、裤子、睡袍等七类纺织品展开调查,以确定其是否对美国市场造成伤害。据悉,受理请求后的30天为公众咨询期,该委员会将在公众咨询期结束后的60天内做出裁决。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理由同样是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急剧增长。
据秘鲁当地媒体5月4日报道,由于秘鲁国家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署的调查报告显示,外国进口的纺织品(主要是亚洲国家生产的纺织品)没有对秘鲁民族纺织工业构成经济损害,因此由秘鲁财经部、生产部和外贸旅游部组成的跨部门研究小组最终作出决定,不对进口纺织品实施永久保护措施。然而Gamarra商业区纺织业联盟主席Pedro Manzur指出,由于全面保护措施的实施期限在5月1日到期,Gamarr商业区母亲节期间的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该纺织业联盟考虑举行示威活动,以抗议政府对本国纺织业利益不加保护。特保呼声日益高涨。为拉发展中国家“下水”,欧、美把纺织品配额取消定义为“有史以来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一次财富转移”。早在2003年底,美国纺织品制造协会推出一份报告称,“中国威胁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强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利益冲突。迄今,已有45个国家的90多个专业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上签名,其中非洲国家就占了1/3,发展中国家占了一半以上。这些利益同盟的形成无疑将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通过立法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也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目的是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大行其道的“绿色壁垒”正迅速成为各国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武器。在关税壁垒逐步取消的同时,以技术壁垒为主的 非关税壁垒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纺织品市场。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以上。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要求降低关税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也面临着降低关税的压力。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美国转而开始以技术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纺织品进口。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