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经济部长: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进驻
“当我走出大连会场的时候,我有两种情绪,既感到悲观又感到乐观。”7月15日晚,正在中国进行访问的瑞士联邦经济部部长约瑟夫·戴斯在瑞士驻华大使馆举行的一次小型记者招待会上,袒露了他参加大连WTO部长级非正式会议及与中国领导人商谈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感想。
戴斯说,尽管没有能够解决问题,但大连会议还是非常重要的。会上各国部长谈到了包括贸易原则、关税等重要的实质性问题,虽然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人们经常说如果你问对了问题,事实上你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50%。所以我想经过双方的努力,剩下的50%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能够完成的。”
相比较而言,在对中瑞经贸关系未来发展做预测和判断时,戴斯的语气与预测结果要乐观多了。
瑞士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戴斯说,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这是两国有着较好经贸关系的原因。两天来他先后会见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北京市市长王歧山等官员,“所有的会见都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我从中感受到了中瑞两国间深厚的友好关系。”
据了解,中瑞经贸关系早在清朝就已经非常密切,当年,瑞士从中国购进大量茶叶、丝绸和瓷器,中国则从瑞士进口钟表、机械和药品。1920年代——1930年代,瑞士企业家开始到中国投资建厂,开创中国历史上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先河。中瑞建交50多年来,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层往来日益增多,这些互访对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如戴斯所说,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瑞士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974年12月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1979年签订的瑞士政府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协议等一系法律文件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1980年代以前,中瑞双边贸易总额不足3亿瑞郎/年,且以中国自瑞士进口为主;中国对瑞士出口在1亿瑞郎/年以下,主要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中瑞贸易实现了腾飞,至今仅20余年时间,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10余倍。
目前,已有270多家瑞士公司在中国建立了600多家分公司,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瑞士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约50亿瑞士法郎(39.4亿美元),成为对华投资最多的15个国家之一。瑞士在华直接投资的项目达701个,投资领域涉及机械、仪器仪表、运输装备、化学药品、生活消费品、耐用品、食品、贵重物品和建筑。戴斯表示,在下一步推进两国经贸关系活动中,希望加强在直接投资方面的合作。
瑞士企业的对华投资开始于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上半叶,已有多家历史悠久的瑞士公司在华设立了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分支机构有的被撤销,有的被迁至香港。但是,中国这块市场始终对瑞士工商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自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初,不少瑞士企业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中国市场的原因:1980年,瑞士迅达公司在中国创办了全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此后,以诺华、罗氏、雀巢、ABB等公司为首的瑞士大企业相继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
调查显示,在华的瑞士公司普遍认为,中国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商机,中国的许多产业都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为什么瑞士所有主要出口型企业的管理者此次都随团来到中国的原因,我们的机械制造业、纺织、电子等行业都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 能把瑞士作为他们在欧洲的总部
戴斯说,目前已有600多家瑞士企业进驻中国,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瑞士,把瑞士作为他们在欧洲的总部。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7月15日和戴斯在北京会谈,曾培炎指出,中瑞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愿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瑞士加强金融、高科技、旅游、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合作。戴斯则表示瑞士愿意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全面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关系。
据商务部人士介绍,瑞士一直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家之一。多年来中国从瑞士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包括内燃机、发电机、气压机、输变电站设备、热处理设备、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纺织机械、金属锻造设备、检测设备、精密机床及精密仪器、微电子技术、机车控制系统、化工设备及化工医药产品等等。此外瑞士企业还积极参与中国企业技术改造,为中国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瑞士在许多行业拥有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因此,两国之间继续开展技术贸易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交通、能源、通讯、原材料,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引进的投资也在不断加大,这无疑为瑞士企业界参与竞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并将进一步加大瑞士同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合作的力度。 瑞士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的准入条件非常宽松。除少数农产品如葡萄酒、肉类、牛奶及奶制品、鲜花、水果等外,瑞士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凡能顺利打入瑞士市场的产品,一般均能被其他欧洲国家所接受。而且,瑞士采取农业保护措施时,以不歧视任何国家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