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绣品市场能东山再起吗
永康市龙山镇的四路原是全国闻名的“绣品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绣品集散地,曾一度客商云集,市场繁华,交易红火。可是昨天,记者在市场看到,偌大一个市场冷冷清清,多数经销户已经关门大吉,仅剩屈指可数的几个经销户在苦苦支撑,也是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这个原先曾是年绣品交易额逾3亿元,年创税利逾1亿元的全国绣品大市场的衰落,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说,对永康市都是一大损失。人们不禁会问,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全国性大市场为何走向衰落?它还能东山再起吗?
四路绣品曾红遍全国
刺绣在永康四路具有悠久的历史,几百年前,当地刺绣工艺就已相当风行,姑娘出嫁少不了要几件绣花品作嫁妆。上世纪80年代后,四路人依托地处永康、东阳交界的交通地理优势,将传统刺绣工艺发扬光大,做出一件件精美绣品设摊叫卖,使四路逐渐形成了一个绣品市场,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划地建市,使绣品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四路一带已拥有绣品专业厂家150多家,绣品加工专业户遍及当地千家万户,拥有缝纫机、工业电动缝纫机、电动绣花机等各类绣花专用设备6500台套,系列绣品打进了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行销全国29个省市,并在边贸市场打开销路,跨出国门,远销海外,打入俄罗斯、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绣品工业的兴旺发达,四路绣品批发市场日趋繁荣,至1991年,已成为拥有摊位2500个,集纺织品机绣产品、批发零售于一体,中西合璧建筑的新一代绣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以轻纺绣品为特色的一个大型专业市场。
一业兴来百业旺。人流、物流、信息流围着绣品转,当地的宾馆、饭店天天宾客盈门,络绎不绝,绣品直接或间接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绣品的繁荣还促使拉链厂、海绵厂、喷胶棉厂等配套产业应运而生。当时的繁华景象有当时经营户门前的对联为证:“五彩绣市嫣红姹紫针绣日月山河,四路通衢车水马龙路通江南塞北。”
传统绣品风光不再
然而,四路的绣品,这朵一度红遍全国的绣品奇葩,自上世纪90代末以来,逐渐走向了衰落。昨天,记者到该绣品市场上采访时,“独守空房”的经营者方思亮叹息说:“想当年,我们市场红遍全国,绍兴的针织品还仅仅放在柯桥的一座露天小桥上小打小闹,江苏南通只能摆地摊;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绍兴纺织品远飘海外,南通绣品红遍全国,我们的绣品市场却名存实亡了。”
据悉,南通的交通条件远不及永康,它们的绣品要出口就得长途跋涉400多公里到宁波或义乌报关,多数绣品商贸生意还得在义乌这个世界市场上与客商谈成。那么,缘何与义乌近在咫尺、一度闻名全国的四路绣品市场在占尽天时、地利优势条件下,却反倒走向衰落呢?做了20多年绣品生意的梦之旅寝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后宙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家的质量档次和规模都上去了,四路的绣品还一直停留在家庭作坊低档加工的水平上,始终处于低小散家庭生产模式,不被淘汰那才怪呢!”颜后宙说:“如今南通产品全、上规模厂家多、市场大,客商跑到那里挑选,一是比较容易选到如意款式;二是量再大也能轻易采购到;三是档次和质量好。因此,由于四路绣品市场名声在外,会出现这么一个怪现象,到义乌商品市场采购的客商,会先到四路绣品市场转上一转,尔后才跑到南通。”
正守着空店的金东被服厂厂长吕金东更是深有体会地说:“四路绣品从开始的小打小闹一直做到现在,我刚开始做绣品生意时,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内蒙、北京等29个省市都会到我们店里进货。如今差的都他们自己会做了,好的他们会跑到南通去找,哪有我们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