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亮起“北派女装”
- 昔日煤城,如今流行语是顶时尚的“珂曼”、“典特”、“贝丹琦”等一批女装品牌,并助力阜新成为新兴的“北派女装”生产和加工基地,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嬗变的奇迹。对于一个勇于丢弃昨日旧梦的城市来说,只要努力去做,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进入盛暑7月,位于阜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阜新珂曼服饰有限公司喜事不断:刚刚上市的新款职业女装在长江以北百余所专卖店内热销火爆,供不应求;公司新近吸纳市第三职专服装专业毕业生和当地下岗失业青年女工近百名,为今后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至此,该公司已为当地安置就业人员500多人。以“珂曼”公司为代表的阜新服装业,不仅为当地解决就业难题作出了贡献,更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闯出了一条新路。“北派女装”添城市亮色
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特别是女职工就业方面作用很大,在促进城市转型方面颇有潜力。在阜新,提起“珂曼”、“典特”、“贝丹琦”等名字来,家喻户晓。正是这三大品牌的服装企业,带出一个地域性品牌———“北派女装”。近年来,阜新职业女装加工业迅速兴起,这些企业把消费对象定位在知识女性、职业女性,并逐步向“专”“精”方向发展,为阜新的城市形象新添了一抹亮色。
“珂曼”成立于1998年,当初只是一个有十几名员工的服装加工小作坊。当大多数同行还陶醉于生产男女服装、加工鞋帽的时候,“珂曼”便把目光瞄向了职业女装,不断开发适合北方知识女性、白领女性需求的高中低档职业服装。从2000年起,他们率先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依托北京信息密集、引领服装款式新潮的优势,设计领先款式,广泛吸纳服装设计人才,同时在长江以北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设计中心每年设计新潮服装达1200款,优中选优,用于生产的200款左右。去年,“珂曼”生产服装20万件套,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上交税金460万元。今年,该公司计划产量、销售收入和上交税金都“再上一层楼”,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30%。
与“珂曼”的发展轨迹相类似,“典特”和“贝丹琦”两家服装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同样把目光瞄准在职业女装开发、设计和生产上。继“珂曼”之后,“典特”、“贝丹琦”也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不断地开发款式新颖的职业女装产品。去年,“典特”生产服装7万多套件,实现销售收入2345万元,同时安置当地240多名下岗失业女工就业。“珂曼”、“典特”、“贝丹琦”三大品牌的崛起,带动了当地服装加工业发展,使阜新真正成为“北派女装”生产和加工基地。坐标“定位”精准
服装加工业居于纺织———服装这一产业链条的上游,但在阜新,众多服装加工企业并未停留于这个“上游”,他们积极精耕细作上游产业,准确地选定自己的市场位置。
“珂曼”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过去,“珂曼”设计、生产的职业女装面对的消费群体是25至45岁之间的白领女性。近年来,他们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基础上,从消费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对消费人群进行再选择、再定位,把消费群体重新定位在25至35岁之间的白领女性,生产的服装分两个档次,一是每件套3000元的中档女装,一是每件套300至700元的低中档女装。这一新定位,消费群体范围缩小了,但业绩却迅速攀升。在首期投资1500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20万件套的生产线后,该公司计划再建新的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将比现在增加两倍,销售收入达1.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个。
与“珂曼”在职业女装方面精耕细作相反,“紫丁香”、“雅诺”、“蕊丹”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新锐们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继续职业女装生产加工同时,还进行产品外延开发,他们或进行童装、男装、鞋帽生产加工,或进行床上用品、服饰的生产加工,从而在上游内部进一步加长、拉紧了服装行业产业产品的链条。催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