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营销:国内服装业的营销应更充分
- 俗话说“衣食住行”,可见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穿得更舒适、更体面、更品位些已成为人们不断的追求。顺应国际国内服装业发展的潮流,国内服装业十几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现居世界第一位,是全世界服装最大的“加工中心”。
不过也仅是最大的“加工中心”而已,缺乏著名的服装品牌仍是决定中国不能成为真正的服装大国的主要原因。不但在缺乏国际的品牌,即使是在国内,国内品单看品牌因素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只是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是比国外品牌便宜得多的价格。若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境界分为三种(崇拜型、偏好型和熟悉型)的话,国内服装业只能算是“熟悉型”的,消费者对众多品牌普遍没有偏好、当然更不会有崇拜,对品牌的选择也就停留在听说过的产品上,从面减少消费的风险,也是在告诉周围的人:“我穿得还算是有点知名度的牌子,虽不世界著名品牌,但也不是毫无知名度的品牌。”消费者对国产服装品牌普遍缺乏认知、信任和亲近感,这当然和相关的技术(如设计、制版及裁剪等)的落后有关,但笔者从另一个角度看,营销方面的不充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营销,总的来看就是和消费者沟通,可将这种沟通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中国服装业存在的“不充分”的地方。
一、内容
1、做了不说。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有人是说了不做,有人是做了不说。”目前国内各行业的营销也有样的味道:“有的行业、有的产品明明做不到或没有某种水平,但说自己有;有的行业和产品明明有某种水平但却不知道去说出来。”笔者认为中国的服装业就属于有好多好东西不去说的那种。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如阿拉伯国家等)外,服装文化就是西方的服装文化,不是我们的唐装、更不是长袍马褂。由于我国现代服装业发展的较晚、历史较短,国内又缺乏相关的各种技术人才,给消费者造成“崇洋”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认为服装(尤其是西装)还应该是国外的品牌好,这也是为什么听起来像国外品牌(哪怕是地道的国产货)的服装较容易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不过我们也得确实承认,国内的服装业目前和一些国际大品牌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国内许多大的服装企业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引过国外的工艺、用进口的面料、甚至请国外的设计师。但为什么不把这些告诉消费者呢?就笔者所看到的国内的服装广告而言,几乎永远是漂亮或有型的模特(当然有时候是模特)以唯美的风格摆着各种POSE,当然这种感性的刺激是需要的,但理性更不可少啊?国外的品牌这么做广告可以,因为人家的设计师肯定是外国的;国内的服装也这么模仿,恐怕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总让人感觉这款服装的设计师就是我有可能在公交车上碰到的张师傅、或就住在我家隔壁的老刘,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款服装的设计师是来自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或法国的希拉克呢?我想这两种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还有,工艺呢?难道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吗?好像有个品牌说过他们的服装要缝大概多少多少针,这显着多专业啊!你也可以告诉消费者,您这一件衣服要经过设计、裁剪、缝纫等多少位大师(或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呀,这多让人肃然起敬啊!或许有人说,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好说的。但别忘了营销上有一个规律:谁先说就是谁的,谁的嗓门大就是谁的。这种案例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