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德国静悄悄
仅2004年一年就有200多家德国企业被中国企业收购!当然,这少不了陷阱与麻烦
7月1日,上工申贝(600843)在沪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其以不高于3500万欧元的总价,收购德国上市公司杜可普-阿德勒(简称DA公司)94.98%股权。DA公司创建于1867年,据称在全球工业缝制行业位列第三,并在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柏林三地上市。这是第一宗中国上市公司收购一家德国上市公司的案例,也是1990年日本重机兼并美国友宁后,全球缝制设备行业的第一宗跨国交易。
两个第一让上工申贝董事长张敏显得乐不可支。他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上工申贝看中的是DA品牌和销售渠道,收购后的主要目标是把德国顶尖产品搬到中国来生产。同时,上工申贝还将在德国成立上工欧洲公司,利用DA品牌打入欧洲主流市场。
而上工申贝只是赴德收购的众多中国企业之一。据德国媒体《德国之声》报道,2004年一年内中国公司共买下了278家德国企业,这些企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营业额在100万到1000万欧元之间。
发现德国
被收购之前,DA公司已亏损多年。首席执行官维纳-黑尔说:“我们在全球纺织行业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失去了先机。”黑尔的话道尽了众多德国中小企业连年亏损的辛酸。
德国人的辛酸史造就了中国人的国际梦。上工申贝收购DA公司历时3年,而在这短短3年中,中国本土企业去海外通过购买品牌和技术进行国际化的风潮风起云涌,尤以去德国收购为最。上工申贝显然并非第一个走进德国的中国企业,期间最著名的有TCL收购德国电气公司施奈德。但即使是TCL这样的国内巨头,也并不见得就是在德国最风光的中国公司。
53岁的宁波商人陈诗歌在1993年创办宁波中强电动工具公司至今,在德国市场摸爬滚打10多年。中强公司的产品全部外销,大批量卖到欧美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00年,公司年出口创汇就超过1亿美元。
但是2004年之前,中强出口靠的都是以OEM贴牌出口的传统模式。陈诗歌对没有自主品牌深有感触:“有品牌、工贸一体的企业才是最强的。你看中国的家电行业,国美的黄光裕是首富,在美国一样,沃尔玛也是(有)世界首富。在一个产业里,社会分工决定利润的分配,没有品牌的工厂拿到的永远只是一些加工费。”
2001年下半年,当他从德国商业伙伴那里得知有卢茨这么一个小企业破产、正对外待售时,马上就来了兴趣,开始针对做一些调查研究。卢茨位于下巴伐利亚州,LUTZ这一电动工具品牌在欧洲有65年历史,家喻户晓。当时参与竞购卢茨的企业有3家,除了中强以外,还有波兰和德国当地的两家公司。“有人倾向于将卢茨卖给波兰人或德国人,他们对中国人并不是没有成见和隔阂的。”陈说。
对卢茨的未来“有很好的战略方针和工作规划”,以及依靠自己10多年来在德国政商两界建立的深厚人脉,陈诗歌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当德国法院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将卢茨卖给了中强的时候,陈说是他给德国人上了一课。
他评价说:“其实德国的老板很保守,还没有中国人这么多年在世界上闯荡的经验多、理念好。当我们完成对卢茨的收购、把它经营起来后,很多德国破产企业的老板对我说,‘我们早知道这么个情况,早就去找你们了。我们只知道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办。眼看着成本压不下来也找不到方向,早知道生产基地在中国,我们早进行产业转移就好了。’但并不是每一个德国公司想到就能做到,有一个了解和适应中国的过程。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关系和能力,也没有资金,很多老板文化程度都不高,受到很大局限。”
陈的看法得到黑尔的呼应,他说:“德国人好的技术可能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市场,但市场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被中国公司收购对于中德双方来说是非常好的结合。德国近年来经济也不景气,企业业绩不好,所以要卖的话价格也便宜,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价廉物美;反过来,德国企业可借此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强收购卢茨可谓顺理成章。陈诗歌说他用一个让自己“满意”的金额收购了卢茨,但拒绝透露具体数字。——之前有媒体报道,是300万欧元。中强低价收购卢茨在德国轰动一时,陈和他的欧洲区经理文浩被德国帕骚议政厅授予“下巴伐利亚大使”的荣誉称号,成为70位大使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两位中国人。
陈诗歌和文浩的大头照都上过德国知名报纸的头版,但陈在国内除了接受《中国企业家》此次采访以外,只在多年前接受过某行业媒体的采访。——实际上,像中强这样,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国内高的中国企业绝不在少数。2004年,大连机床集团收购德国兹默曼公司,沈阳机床集团并购世界重大型数控机床设备生产的顶级企业--德国希斯公司;2005年,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出资950万欧元收购德国凯狮公司,中国最大的煤炭类上市公司之一兖州煤业从德国买进一家焦炭工厂;江苏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出资整体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的多特蒙特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