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家:中美有望9月签订协议
备受关注的中美纺织品问题第三轮磋商再次以未达成实质性协议而告终。随着人民币升值后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机制的实施,以购买42亿美元波音飞机为代表的中美贸易的推进,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将水到渠成。
第三轮会谈没达成协议
备受关注的中美纺织品问题第三轮磋商北京时间18日在美国旧金山正式结束。中国商务部新闻办公布消息说,“在磋商中,双方对各自的立场进行了澄清。由于双方在部分原则问题上仍存在实质性分歧,双方同意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磋商,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创造双边纺织品贸易稳定发展的环境”。至此,僵持3个多月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以未达成实质性协议又告一段落。
“不能说这次谈判是失败的,相反双方也达成了许多共识。”国际贸易专家、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副总裁李灵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分析,这次没达成协议有谈判本身客观存在的原则性分歧,也有双方有意推延时间的原因。
“在设限产品基数上,双方很可能也存在较大分歧。”李灵敏分析,由于中国纺织品出口基数今年大幅增长,美国肯定希望尽可能根据早些年份的中国纺织品出口情况来确定设限产品基数,而中国自然希望能以出口量较高的、较晚的时间来计算基数。
而来自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增幅高达92%,6月虽略有放缓,但仍达到80.5%。这些数据使得美国国内纺织业制造商有更多理由要求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美之间就纺织品贸易谈判的难度。
“还有一些纺织品之外的因素掺杂在谈判里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倪月菊认为,美国实际上将纺织品贸易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捆绑在一起,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出于战略的考虑,也为了满足其国内不同政治集团的要求,美国政府不断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以换取国会和国内纺织品行业对其大选的支持,谈判因此显得步履维艰。
“尽管这样,达成协议是迟早的事,这轮谈判实际上是中美两国故意拖延时间,为下轮谈判达成协议作铺垫。”李灵敏向记者作出这样的判断。
首先,从大环境来说,此举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推动自由贸易进程方面得到国会的支持,特别是赢得国会对《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布什政府最近就表示,要力争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对更多种类的中国输美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将限制期延长至2008年年底。为了能使中国签署这样一份协议,美国可能不得不允许中国输美纺织品的年增长率高于7.5%。
其次,从时间上说,才安排两天,意味着谈判序幕才拉开。在会谈中双方都提交了各自协议文本,也进行过简短讨论研究,但文本中的许多具体内容需要汇报谈判委员会,需要数据测算、行业调查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两天时间不可能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