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上工申贝三年海外并购路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热潮涌动,国有企业更是这大潮的主力军。有专家忧虑,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就成问题,而并购的企业大都是“垃圾企业”,我们具备这种变废为宝,从垃圾中捡出黄金的能力吗?

      从理论上说,企业最好是自身做强了再走出去,但是,由于竞争的压力和时间的紧迫,使得机遇稍纵即逝,企业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换气”。上工申贝就是一个例子,他不惜借助外力推动内部问题的解决,显然,这种近乎“以毒攻毒”,希望“负负得正”的方法充满风险。但是下围棋的人都知道“棋长一尺,无眼自活”,海外并购造就了上工申贝的一条“大龙”,只要“气还在”,就有“翻盘”的可能。

      对于国资委而言,他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支持或是反对这种倾向,而是要保证企业决策的战略方向正确,并且消除国有企业因为产权因素所造成的关于跨国并购的运作失误。

      “现在企业的跨国并购,如果不是战略上存在着非此不可的必要性,还是不要轻易冒险”

      2005年7月1日零时,上工(欧洲)控股有限公司在德国西部工业城市比勒费尔德正式受让FAG公司所持有的德国杜可普阿德勒公司(以下简称德国DA)94.98%的股份,历时三年的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德国DA的收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国内欢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又一次征服了欧洲老牌企业的时候,上工申贝的董事长张敏却由衷的感慨道:“现在企业的跨国并购,如果不是战略上存在着非此不可的必要性,还是不要轻易冒险。”

      “我们必须博一回”

      一个圆满完成收购的企业如此戒惧并购的风险,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然而张敏的感慨并非事出无因。

      上工申贝前身是上海轻工系统的上工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按照上海市关于轻工系统分段下沉的要求归属到浦东新区国资委,在下沉过程中,国资委又把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有限公司注入上工股份,重组为上工申贝集团。张敏也是在2004年6月被任命为上工申贝集团的董事长的。

      张敏进入上工申贝的时候,收购德国DA项目的意向书已经签订,收购的框架也基本确定下来了。张敏立即接手该项目。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却发现,上工申贝收购德国DA的条件并非那么充分,且不说上工申贝与德国DA在实力上的差距,当时集团也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用于消化德国DA的技术、品牌,这直接影响到了收购后的风险。

      尽管有着勉强的地方,但是上工申贝也有着不得不为之的理由。目前在国内的缝制设备行业,民营企业群雄并起,凭着低成本优势占据着低端市场,上工申贝一方面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位于商务成本高企的上海,与民营企业在产业低端贴身肉搏并无胜算。在过去的竞争中,上工股份的主业遭到了重创,销售收入跌了一半以上。残酷的现实使得管理层痛定思痛,除非上工申贝放弃缝制设备主业,否则一定要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以占领行业制高点来跳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围追堵截。

      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实施的抓手,凭上工申贝自身力量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件事的,无怪乎偶然得到DA公司的大股东FAG欲出让其全部股份的消息后,当时任上工股份董事长的倪永刚异常兴奋,以极大的魄力决定了对德国DA的收购。

      倪永刚卧病之后,他对这宗跨国并购的战略判断得到了继任董事长张敏的赞同。长期从事企业对外经济工作、深具国际视野的张敏不可能不知道跨国并购的低成功率和高风险,但是他仍然强力地推动这一项目。张敏表示:“这就像打仗一样,明知道有风险,但是只要还有赢的可能,我们就必须博一回。”

      团队稳定=收购成功

      “博一回”可以用来坚定自己的信念,但是股东们却不会满足于这样的说法,他们需要更清晰地说明项目的机遇与风险。因此,张敏刚上任不久就飞往德国了解情况,去年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张敏为此五次赴德。考察中,他发现德国DA这一家公司有着显著的特点。

      始创于1867年的DA公司是在国际同行中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店,在缝制设备行业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但是由于它在全球纺织行业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失去先机,市场萎缩,导致连年亏损,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20亿下滑到去年的13个亿,四年时间内下跌了7个亿。另一方面,它的大股东FAG公司是一家以生产轴承为主的工业集团,DA公司属于他的非核心业务,所以FAG考虑出让其持有的DA公司股权。

      DA公司的亏损,是由于其战略上的失策,其他同类没有转移的公司大都已经倒闭,DA公司却凭着其技术与品牌的优势顽强占据着行业高端市场活了下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上工申贝希望向高端进军,DA公司的市场需要向中国转移,两者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双方一拍即合。这是一次协作型的并购。

      互补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实现这种互补又远非如此简单,张敏告诉《上海国资》:“我们最担心的是如何说服德国员工理解中国股东的期望,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是新上工申贝集团的一份子,上工申贝的利益和他们是一致的。因为收购后上工申贝的技术升级以及DA进入中国都需要德国员工的主动配合。”

      张敏判断,如果收购失败,最有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就是在这个方面。为此,张敏去年8月初开始的五次德国之行中就有两次是专门为了与德国DA的团队以及管理层沟通的。甚至他还逐个和DA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交流。

      就德国方面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上工申贝会像其他到德国的中国企业一样,目的只是冲着企业的技术和品牌去的,这两者到手以后,就直接把企业破产了事,而不是真心地把企业经营下去。

      除了这种被收购方固有的疑惧之外,DA的员工也有一定的傲慢心理存在。在他们看来,上工申贝自己也是一个亏损企业,在技术、品牌、销售收入等方面都远远不如DA这个百年老店,如今换中国人做老板了,能不能驾驭好DA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

      张敏认为:“德国员工虽然有种种想法,但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较佳,只要我们按照国际规则行事,以诚相待,说清道理,德国员工方面的疑虑是可以消除的,他们是能够接受一个共同的正确目标的。”

      张敏指出:“上工申贝此次收购德国DA与其他的中国企业不同,复兴DA品牌,维持DA的研发能力是应有的题中之义,我们不仅要靠DA来救上工申贝,还要实现DA自身的发展。” 依靠这种理念,张敏基本维持了德国DA的原管理团队,保证了DA队伍中骨干的稳定。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