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服装,在服装产业经济拐点思索
大连,中国自北向南沿海线上第一个服装产业经济集群城市。
这里不仅有创世、桑扶兰、思凡、亚瑟王、富哥、孔翎、任平、叮特来等一批优秀的内销服装品牌,还有以大杨集团为首的一批高档次、具规模性的外贸加工企业。
懂吃会穿的海滨城市
匆匆的大连一行让人感到大连服装人情感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特色。用“海水”可以贴切地描述这几年中国服装产业中由于“特保设限”、“用工荒”问题引发的外贸加工业的不平静;用“火焰”可以到位地形容大连从事服装品牌研发的人们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热烈。
然而,我们在抒发“海水”与“火焰”的情感之余,还有一些特别的感触:如果说“海水”的惊险波澜是天时因素,“火焰”的热度是人和的因素,那么我们还落掉了一项没有说,那就是地利因素。
大连是一个非常具备地理优势的城市。它向北辐射东北三省,向东辐射日本、韩国,向西可以辐射到华北平原,向南则是东南沿海的服装原材料产地。它背靠东三省以及华北平原的辽阔市场,面对东南沿海的其他服装业发达城市与日本、韩国的国际市场。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为大连服装产业铺好了坚实的地利基础。大连是一个既容易做外贸加工产业基地,又容易诞生国内知名品牌的地方。正如大连思凡品牌总经理周严所说:“一个时尚品牌集群的城市必须看这个城市可以辐射的市场地域有多大,辐射的地域越大就越有利于品牌发展。”
而时尚媒体们却似乎是先行业媒体一步,以更加深刻、更专业的口吻向大连的服装人说,大连不仅仅是一个服装产业经济集群中心,而且还将成为一个著名的时尚都市。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的。俗语说“三代为官,学会吃穿”。说的是自古一个人的格调往往不是腰缠万贯与官势显赫,而是吃穿的生活细节之处。大连人兴许是有特立独行的地理优势,所以多年来便近水楼台地体验着渤海湾里高质量的海鲜,还有东北肥沃黑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高质量果蔬。每年大连时装节期间,正是9月瓜果飘香,蟹羔满溢的时节,怎能不来呢?作为一个懂吃会穿的海滨城市,不尽心尽力地科学发展服装行业其实很浪费资源。浪费的不仅仅是大连优秀的缝制基础,其实更加浪费了大连的时尚能量。
大连的核心竞争力
早就在报纸上读过“北京最大气,上海最奢华,深圳最繁忙,成都最悠闲,武汉最火爆,珠海最浪漫”的文章。而文章描述到大连时,却将之与杭州做了一下比较与对仗,曰“杭州最女性化,大连最男性化。”
这样的描述很有趣,又一次暗含了大连与杭州服装产业经济集群的地方特色。不过非常不同的是,杭州的女装产业是从小品牌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些女装品牌虽然规模小,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杭州特殊的人文特色,加上女装产业本来门槛就比男装低,因此杭州的女装品牌阵营在5年之间迅速成熟,让人叹为观止。
大连有成为欧洲租界与被日本侵略的历史,而这期间打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被保护得基本完好。北回归线上海洋气候中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府修造下日益国际化,并显出清新明朗的城市形象。与杭州的女装产业比较起来,大连的男装产业就显得越发阳刚,规模大、档次高、品质好,成为大连男装的核心竞争力。
大连的男性化,大约是由于城市产业一是重工业,二是服装产业。而曾经作为城市名片的服装产业中,高档男装加工业作为大连的强项一直享誉海外。虽然今天,当宁波的男装加工以及温州的时尚化男装品牌,还有福建的休闲化男装品牌都在2000年以来亮相各大媒体,而大连这个男性化的城市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冷峻的姿态,从产业经济上研究,大连的高档男装工艺一直被业内推崇着,有很多先进的缝制技术、管理方法是让前者们非常佩服的。尤其是高级成衣的手工工艺,是帛柏丽、杰尼亚、阿玛尼等顶级大牌才匹配用的高品质缝制方法。
所以,要让大家体会很多产业集群的地方特色,可以套用一个大连服装界小有名气的设计师的回答:你把杭州的青蒸大闸蟹和大连的青蒸梭子蟹做个比较就明白了。
一直以来,大连的高级男装成衣制造与世界顶级品牌接轨的水准成为大连这个服装产业名城的王牌。然而,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可以一直发扬保持下去,并以怎样的方式保持下去是值得人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