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敢问路在何方——CISMA展感言

        品牌

        由于工作职能的转变,笔者又回到了熟悉的缝制机械行业,为台湾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在参加了近两届的CISMA展会后,感觉到了国内缝纫机行业发展之迅速,展示馆竟然达到了7个展馆,参展的企业和参观者更是比之欧美的展会更为踊跃。

        以前,笔者每年都会去参观美国的BOBBIN展和日本、德国的展会,相比而言,CISMA展参观的人数比较多,其观众大都是中国本土的经销商,而国外的参观者中则是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远远多于发达国家的进口商。由于展会的主办地在中国,所以展示的产品也是以中国制造的居多,这里有各种性价比层次的整机、零件,而且还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廉价的缝制设备商品。

        相同产品的制造商这么多,而市场的需求几近饱和,会不会造成产量过剩?价格竞争还有多少利润可言?这么多的投入造成过度的投资,到后来还是要走上淘汰之路,这不免让人后怕。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他们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却老是收不回来,是否会有能力这样一直亏损下去?我们深知每开发一个新机种要多少昂贵的费用,如果没有销售到一个基本的量就很难摊薄成本。而有些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足够财力,也加入了“参与者”行列。

        目前,我们处在了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而上述参与者大都是私人企业,决不会拿资产去盲目投资。私人企业的老板在使用这些钱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他们知道万一投资开发失败,企业立刻会受到“惩罚”,所以每一个跳入市场中的人都小心谨慎,敏锐地分析得到的各方信息,最后决定自己是再投入还是退出。

        在外商的眼里,中国人很精明,但他们却闹不明白:中国缝纫机业的一些企业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搞贴牌生产?在CISMA展会,很多企业的产品目录上印了多种产品,表示自己什么都有,展台里也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机种。外商很迷惑,一个企业做那么多机种,哪一个才是他们的强项呢?是的,贴牌生产这并不奇怪!在国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也有一些企业拿其它厂的产品贴自己牌子,但国外企业贴牌有一个特性,就是其贴牌的产品与自身的产品在生产性质和设备颜色等方面比较一致,这样在使用者的车间里不会因为有太多的颜色而感到凌乱,内地一些企业往往过多地去依赖贴牌而忽略了一些细微的方面。

        反观台湾企业,在CISMA上展出的台商制造的产品机种趋于专业化,并有了自己的强势产品,他们在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品质和一定的利润空间,因而不需要去拿一些和自己专业化机种相关不大的产品来贴牌,况且台湾一些小厂产品的品质也不是很好,拿这些小厂的针车来贴上自己的品牌反而损伤了自己多年培育起来的品牌声誉。

        除了贴牌生产外,内地缝纫机行业另一个特点就是组装厂太多。不管什么机种,几十人的小厂就可以组装出售,其生产特点就是全部的零件都是由外购解决。

        种种的问题摆在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如果中国的缝纫机业要从生产大国向强国发展的话,这些问题是亟需解决的。

        品质

        国内缝制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产缝纫机的品质已经达到国际水准!我们不否认一些机种(比如一些大厂生产的平缝、包缝、曲折缝等)的品质已经比较好了,但是有大部分种类的缝纫机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要不然很多成衣厂为何还是青睐国外产品?品牌固然重要,而品质应该是更重要的方面。

        在台湾同行企业参观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家台湾缝纫机设备制造企业的机壳加工是用传统手控机床加工出来的。缝纫机的生产过程中机壳加工是主要项目,在台湾都是用数控卧式加工机床来承担的,即使是自己没有数控中心,也会委托卫星工厂代加工,这样的产品其轴心的同心度及公差都很好。但是内地很多工厂还是在用传统的车床、铣床、磨床等来加工,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这些老化的机器以及生产过程中拆卸、搬运等,要实现高精度、高标准的缝纫机的愿望难度更大。所以,国产的缝纫机出现在高级的制衣厂的生产车间的机会不多。

        除了机壳加工,零配件的加工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国内一些小型的配件生产厂只有很少几个人担任收料的数量或重量登记工作,基本上没有品管检验,且买组装零件有时就像去杂货店买米买蛋一样,要什么、要多少,只要一个电话就行了。对于台湾企业,为了验证卫星工厂加工的精度或是保密起见,对外面加工进货的产品都会留一点最后的研磨工序由本厂加工,如此才能使尺寸品质得到保证和工艺机密的严守。况且许多研磨的机械比较贵,不是一般卫星工厂所拥有的。有了这些研磨工艺使得缝制设备制造商往往冠上“精密机械工业”的美名。

        内地有一些大的整机厂也没有自己的零件加工,所有的零件都是从外面采购进厂并进行检验品管之后才组装,那么这些厂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机种,一些高转速的机种都不易做好。内地的大部分零件加工企业只有交付普通精度零件的能力,少数零件企业能交付高精度的零件,为什么?因为这些零件厂没有购买精密的研磨设备,有些零件的精密度不是传统手工工艺可以达到的。

        当然,以目前台湾的一些小厂来说,虽然也都没有精密零件加工设备,但是这些小厂并不会去做高转速的缝纫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技术层次。另外,台湾企业有良好的信誉。卫星厂对于代母厂加工的产品不会轻易交给其它厂,母厂的技术机密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产品价格卖不高,所以一直在低价产品内打转;产品的品质若是略有提高即会立刻增加成本而减少或没有利润,因而徘徊在低价慢速的缝纫机领域。再上一档次的产品由台湾产品占据,数控针车由日本产品主控。这种三分天下的状况是中国缝制设备产业市场的现状。

        远景

        内地部分缝纫机制造商,其经营方式就是大量采购外界廉价的零件进行组装,省去了昂贵的开发费用。他们努力降低成本,以求靠低价向世界缝纫机市场挺进,但以低廉的价格创造出来的市场难以实现其制造更高品质产品的“远景规划”。

      台湾企业是怎么做的呢?据了解,他们多数会通过追求产品的品质来打持久战。比如上海的一家台商在建厂初期就自购数控加工中心来加工机壳,并有数百人的团队加工精密零件。虽然其成本比内地不少企业的产品成本高出许多(甚至为两倍的成本),但是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扎根精密机械工业的根本。缝纫机市场终就会迈入注重品质的时代,到时候中国内地这些靠装配廉价机器生存的企业就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考验。这种信念支撑着这家台商在上海投资了3亿多元建厂并购买大量数控设备,而且还在不断追加开发费用。

      工业缝纫机制造业在台湾发展了近30年。经过这30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台湾企业发展并完善了其经营的模式。内地的民营制造商在这条路上才走了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以前的国营企业大部分都已退位),广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今日的台州、温州等经营模式。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内地缝纫机制造业的竞争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摆在眼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学习国外企业加大在设备及开发上的投入力度;二是继续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的方式——只要有装配线,其他零件都外购,走单纯靠低价格抢市场的经营之路。

      如果选择第二条道路的企业肯定会力道渐弱。在改革开放后20年间,廉价市场给了国内制造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庞大的社会购买力成就了大量民营企业的壮大。但是这个购买力已逐渐饱和,并随着供给阵营的不断壮大,使得低价策略几乎无利可图。现在台州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已往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往特种缝纫设备进军。但是,特种缝纫设备的社会容纳量是有限的,况且这块市场也所剩无几。同时,内地的制造商也不太愿意第一个投入大量资金去开发特种机,因为开发投资生产的零件往往会被同行企业快速获得,做出同型产品并以更低的价格投入到市场中。因此,内地一些缝制设备制造商只有硬着头皮往高级机种方向发展,而这也正好是台湾企业目前已经占据的那片市场。

      缝纫机是精密工业,这种工业绝不能以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的现有投资思维去经营。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制造商已经走到越来越窄的发展之路,竞争已经使得利润越来越薄。在内地,太多企业的产品同质性太高,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每一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使用日本、德国产品相同的零件厂所生产的零件,但是他们都可能买到被退货的不合格的零件。

      国内的缝制设备制造商今后3~5年将进入整合期,在这段时间里会有一批企业退出,新进的企业也会渐渐少下来。但是,这种现象不会给那些退出的企业造成什么大的损失,因为这些企业本来都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