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准
国际化公司的标准
中国公司探讨与国际接轨的历程已近20年。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国办公司国际化改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加入WTO之前,受中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改造带有浓重的“本土”特征,国际化的改造在许多企业表现为“有病乱投医”、“拆东墙补西墙”。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前些年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等级尚不具备有效支撑企业实现国际化改造的条件。今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实质性的 改变。正在强大的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一批快速发展的中国优质公司已保证了中国企业可以真正按照国际化企业的标准,对传统的公司体制进行彻底、有效的改造。
由此,中国公司面对的国际化标准是什么,就成为众多公司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专家认为,公司国际化标准是一个动态指标,就当前而言,应至少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按照国际规则设置的公司管理体制
具体应包括:明确的股本结构和相关的权益,公司内部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公司最高层个人行为的约束手段),董事会与授权执行人之间明确的权益条款,对员工的约束、激励和保障制度。
二、按照国际贸易法规设置的对外合作程序
建立强大的律师团并能对公司贸易行为实施法律保护和支持;建立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对公司基本贸易原则和行为的统一控制体系;能够制定一套可持续贯彻的“标准”体系,以保证在各种贸易行为中,公司品牌、产品质量等级、市场关系不被破坏。
三、拥有明确的国际市场通道和产品定位
完成国际化改造的公司,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应建有稳定的分销网络及可控制的管理手段,通过中长期的产品定位,逐步实现由产品的贸易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
四、在产品研发或生产领域,具有跨国、跨区域运作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品牌和信用支持国际化公司的重要目标是使公司发展升级为跨国公司。虽然大多数国际公司受产业类型、公司规模等影响,不能成为跨国公司,但对于那些在海外有很强出口能力,已具有产业规模的公司,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公司和在国内市场具有垄断性的公司,在国际化改造中,需把海外市场占有率、本土化生产能力、海外分销网数量、跨国研发和生产能力等作为公司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五、尽可能少的政府保护与干预下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中国公司在完成国际化公司改造后,政府应取消对国内公司的行政保护和干预,公司应按照国际贸易与合作的相关法律规则,通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实现在国际市场的正常发展。
六、能够充分利用开放式的资本渠道,参与和使用国际资本工具
国际化公司应具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工具的能力和手段,一方面,能有效地防范竞争对手的资本侵入,同时能利用各种资本工具,在公司扩张、并购中,实现公司市场价值的上升,并不断地以此提高竞争优势。
七、 良好的危机管理体系
对公司的财务、市场控制、技术人才、国际贸易等可能出现危机的部门和经营事项,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防范体制和应变手段。
跨国公司的标准
严格地讲,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因此,在实现中国公司国际化改造的进程中,对于那些在海外有很强出口能力,已具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公司,在国际化改造中应力争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首先要做到一家国际化公司,,拥有国际化公司的全部衡量标准。
一、在第三国市场拥有明确的主打产品并占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份额。
二、在第三国市场拥有一定的本土化生产能力。主要是在第三国的研发、管理、生产和销售部门中,拥有较大份额的当地员工;生产所用原材料能尽可能地源自于当地市场;配套生产和辅助生产部门由当地公司承担;公司文化与当地文化有较好的融合等。
三、对第三国市场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有一定规模的投资。对高技术型产业,除其核心技术外,一般研发可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并在第三国市场建立有一定影响力的生产基地、分销网络和研发中心。
四、拥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公司并购能力,对同行业的重组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力。
上述对跨国公司的界定更多的是在借鉴国外公司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公司的发展所用的描述。根据这样的描述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大公司距离跨国公司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源自于实力不足,另一方面源自于决策部门和中国公司以往对跨国公司理解的偏差,把跨国公司简单地理解为做大规模或扩大出口量。
今天,国际化的发展与跨国公司战略的核心标志就是在国际上占有市场、控制市场、组合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以高技术控制为手段,以创新式推进为动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为此,中国公司必须正视现实,重新调整发展战略,争取尽快地造就数家中国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