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服装市场步履蹒跚
- 受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美好前景的刺激,中国纺织业在2004年扩张神速,仅固定资产投资就比上一年增加了144%。一些企业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以求得绝对利润,从而使部分纺织品产能迅速膨胀和过剩。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增长缓慢,行业利润空间狭小,而我国纺织品的每年产量,国内只能消化35%
外贸条件的变化使国内服装市场机遇和困难并存。在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我国纺织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1-2月纺织品出口增长30%,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80%。但是进入3月份以后,随着我国主动采取加征出口关税,实行自动出口许可、调低出口税率等措施,加之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紧急特保”,出口增幅开始明显回落。
我国外贸纺织企业所受影响极大,很多厂商开始做内销、做品牌。这对于国内经销商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由于一些外贸积压产品转入内销,专做出口转内销的商家不光联系到了以前没有的货源,同时价格上也有一定的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市场的货源,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服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了竞争。
价格指数持续走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衣着类价格指数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尤其是从3月份开始,衣着价格指数环比下降都在2个百分点以上,而2004年衣着类价格下跌幅度已经缩小至1.5个百分点。在能源价格一直上涨的前提下,衣着类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服装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局面长期存在。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纺织业过度膨胀的危险,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限制政策。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悄悄扩张,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投产的项目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服装缺乏设计,缺乏品牌价值。
市场细分化程度增强
近年来,随着人们注重提高个人审美修养、生活品质以及个人精神追求,在服装消费上,更加注重挑选符合自己气质、个性、身材、身份的服饰产品。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促使服装市场也越来越细分多样化,继而产生了很多特色服装品牌。这些特色服装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年龄段分为婴儿服、小童服、中童服和大童服,男装、女装、中老年装等;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和功能又细分为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户外装、孕妇装、家居服及礼服等。根据服装消费群体的细分化需求寻找市场,是商家和厂家获得利润的关键。
另外,地域性一直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服装企业的不断壮大,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聚集地,而这些服装企业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这样,各地政府积极扶持,不论是直接给予政策还是成立商会等,都对服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在服装销售过程中,为了加强本地企业商品的竞争力,很多政府或者商会出面,组织大型服装博览会,树立了当地服装的整体形象,吸引消费者。这些举措都给平淡的服装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加强了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