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节给大连带来了什么?
- 历时7天的第17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于9月16日落下帷幕,包括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世界名师时装展演、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巡游狂欢表演等8项主体内容,大连国际服装节异彩纷呈,精彩连连。走过了17个年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魅力不减,不仅成为大连市的名牌展会,而且也演变成大连市民真正的节日。仔细盘点,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值得回味:大连国际服装节究竟给大连带来了什么?
从支撑到拉动:大连本土服装业借势突围
来自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的数字显示,从1988年到2004年,17年间规模以上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7倍,平均每年增长一倍,企业数量增长了2.5倍。今年上半年,全市服装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增长30%—76%,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7%,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美、中欧接连出现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连服装产业却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了解,在大连的1811户服装企业中,有1500户企业从事出口加工业务。毋庸置疑,服装节为大连的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了最有效的平台。
大连人在17年前创办服装节时,是得益于兴盛一时的大连服装产业的有力支撑。当时,大连拥有近千家服装生产企业,也拥有数十个“国优”、“部优”的服装品牌。早期的大连服装节是大连这些本土服装企业在唱“主角”。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南方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异军突起,大连的服装产业开始衰落了。此后,大连服装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完成了一次“蜕变”。有人用“狐假虎威”来比喻服装业的贴牌生产,“蜕变”后的大连服装企业开始在贴牌生产中积累资本和经验。事实上,是服装节为大连服装企业搭建了最初的贴牌生产的贸易平台,掘到了贴牌生产的第一桶金,并激发出品牌意识;也是服装节为大连品牌服装提供了最初的展示舞台。大杨集团便是这个过程的一个例证:从接到老外的第一笔贴牌订单,到如今大杨集团的生产线一部分在生产世界顶级男装“乔治·阿玛尼”的贴牌加工品,另一部分在生产大杨自主品牌“创世”。大杨集团掌门人李桂莲说:“大杨凭借贴牌加工打造‘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是为了让‘创世’在世界一流的工厂里孕育成长。”如今,“创世”拥有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等一系列“头衔”,成功地打开了海外市场。和“创世”一样,“桑扶兰”、“富哥”、“亚瑟王”等一批大连本土服装品牌靠贴牌“养肥”自己,同时也培育出有市场美誉度的自主品牌。
本届大连服装节明确提出打造“东北三省作为日、韩、俄重要的服装贴牌定制基地”的概念,同时有更多的大连本土服装品牌走上T台,在博得业界喝彩的同时,也收获了厚厚的定单。可以说,服装节引领着大连服装企业完成了“从贴牌到品牌”的嬗变。
从地摊到展馆:大连会展经济日趋成熟
服装节是大连最早开始培育的一个展会品牌,也让大连人结识了一个新兴产业:会展业。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全球会展业直接年收入达300亿美元,而中国会展业直接年收入仅为80亿人民币,中国会展业具有很大的生长空间;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益为1:9,是具有拉动效应的经济增长点。大连作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同时,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也汇聚了大量的物流和信息流,发展会展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1994年大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
服装节主体内容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是国内第一个服装博览会,李素珍是17届大连服博会全程参与者,1988年第一届服博会情景她历历在目:那是由大连市服装公司牵头运作的,公司女干部和各服装厂女工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旗袍、时装,从体育场走到劳动公园。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有“卖货”而没有“展销”的意识。大连的会展业以一个“地摊大集”式的展会拉开了帷幕。从第二届到第七届,大连服博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部门从具体承办中退出,企业化运作的服装博览公司成立。1996年,第八届大连服博会搬进了新建成的星海会展中心,主办方也领悟到办展会不是把展位租出去、把参展的企业招进来就完事,而是要搭建一个贸易交流的平台。第八、九、十届大连服博会写就了大连会展业辉煌,那时,当年的服博会还没结束,第二年的展位就都预订出去了。2002年,大连服博会加入了世界展览联盟(UFI),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展会的第一个该联盟成员,标志着大连服博会与国际接轨,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展会。
服装博览会带动了大连会展业的蓬勃兴起,大连逐步明确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划。迄今,大连每年举办有300多个各类展会,并形成了一批如服装节、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汽车工业展览会、软件交易会、专利交易会等一些品牌展会。据统计,如今每年全国各地服装博览会达到100多个,大连服博会的程序、细节都被“克隆”了。同类展会的激烈厮杀使大连服博会面临着严峻考验。大连会展业通过理性思考,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刚刚闭幕的第十七届大连服博会实施战略调整,在国际性的区域上重点锁定东北亚国际市场,集中推进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与日、韩、俄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对接与合作,一方面缓解欧美国家设限给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一方面避免泛国际化所引起的定位模糊;把原来的若干个综合展览项目按照专业细分和市场细分的原则,划为8个相对独立展览项目,有效提高达成交易意向;着眼地区差异发掘市场机遇,利用我国南方服装产业劳动力成本急剧升高的机会,设立中国缝制贸易区,大力扶持东北地区的高质量的贴牌加工企业。据介绍,未来的大连服博会努力打造东北亚地区的服装交易商贸中心、时尚信息发布中心和品牌孵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