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奥迪缝机四十二万 天价背后的思考
- 在提出产品开发应从跟随式向跨越式转变的思路后,对于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要在产品档次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著名缝机企业之间的差距,求得与世界水平的同步 发展,就必须在持之以恒中进行“品牌微调”。
提起服装企业,脑海里浮现的,常常会是一群女工脚踩着传统缝纫机,紧张工作的场面。曾几何时,中国服装产业似乎始终和“贴牌、加工基地、手工作坊、劳动力密集”等词紧密相联。然而,当如今的央视“服装标王”———虎都服饰有限公司在媒体面前亮出了一台价值42万元、比奥迪还贵的缝纫机时,着实让外界对如今的中国服装企业刮目相看了。
品牌选择谁之过?
这套比奥迪还贵的缝纫机,正是国际上流行的成衣生产的数字化设备。谈及这次重举,虎都的管理者感叹,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宁可不坐奥迪,也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数码缝纫机。很显然,“虎都”的这一决心,不仅向市场展现了自身的实力,也传达出中国的大多数“虎都”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除了关心设计款式外,更注重工艺创新。
当中国成衣制造史上第一台价值42万的缝纫机出现在“虎都”的生产车间时,中国成衣的数码化生产时代也已经来临了。据了解,为了在生产成本和效率上取得利润,许多的服装企业都更注重更新设备的投资了,仅目前泉州的1万多家服装企业中就已经有60%应用上了数码技术。在这些企业的生产车间,都能看到全自动的“缝纫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程序化的操作,以至于参观者都有可能不会相信这是中国服装企业的生产基地。
“现在国内大型服装加工厂普遍应用诸如自动裁剪机、自动开袋机、自动拷边机等等自动化设备,已经实现半自动化生产。‘雅戈尔’就是一个典范,还有北京的‘铜牛’。我们可以看到‘雅戈尔’车间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服装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流水线。”德国“艾斯特”上海代表处的技术支持徐岚认为中国的成衣设计和生产已进入数码化竞争阶段。
即便如此,我们也发现,虽然在服装企业生产车间添置了越来越多的更为现代化的设备,但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的大型服装企业却不得不选择国外品牌的设备。“虎都”有美国引进的设计制板进行切割,流水线上也是全套从德国引进的专用设备,“雅戈尔”、“铜牛”选择的也是德国产品。尽管,国产缝制设备近年的质量提升可以说是神速的,许多品种已经达到或间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自己制造的这些设备却仍然没有在此效劳。
提升在于技术创新
“今后国产设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实现服装车间无人化生产,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比如吊挂系统的运用可以改善半制品在各工序间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使整个车间各条自动线合理沟通和衔接起来,形成自动控制生产,减少生产工人,实现‘无人化’生产。” 德国“艾斯特”上海代表处的技术支持徐岚介绍说。
其实,今年年初至今的市场表现也都印证了徐岚的说法。就目前服装企业的选择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代表———电脑平车,在国内的销售都是成倍的增长。如此不俗的市场表现,并不会让人蹊跷。因为,就当前的行情来看,国内以服装为代表的下游行业正苦于劳动力、电力缺乏之苦,自动化程度高、节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恰恰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此外,使大多服装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数码化的操作代替原有的手工的缝纫、裁剪、切割等技术,能够在关键的地方设置一定的质量控制点,避免了后道工序的返工,使产品的质量得以保证。在这些服装企业看来,设备对服装生产加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服装品牌得以良好塑造的关键。我国是个巨大的缝制市场,但产品缺乏创新、缺乏技术上的专业人才,是国内大小企业的通病。就像某位业内人士所说,30年前的圆头锁眼机和特种机到如今也没有太大进展,导致服装厂选择这类设备时无一例外采用进口。“一体化缝纫机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起步,但发展一直较慢。”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副理事长何烨说:“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控制系统复杂,因此研制开发投入较大,相对价格较高,成批生产还有赖于社会电子工业的配合和提供合适的元器件,这些都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缝纫机带来了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