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后中国纺织服装业仍具国际领先水平吗
2005年纺织配额取消对许多中国纺织企业而言,曾意味着美妙但紧闭的市场大门终于敞开。在这种美妙心理作用下,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大幅度产业投资。
然而心理感觉终归不是现实,想象中的市场大幅增长只是昙花一现,欧盟、美国的特别保障措施接踵而来。
面临重新关闭的市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些企业扩大了投资却没有找到扩大的市场,基本处于倒闭和濒临倒闭状态,余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支撑,不过心态比较好,只要能坚持到2008年,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措施寿终正寝之时,光明也就真正来临。
然而事实果真如这些企业所想吗?到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在国际市场傲视群雄吗?恐怕未必。
原定下到中国的订单流失到其他国家,其中不乏一些在纺织服装业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随着订单增加,企业会追加投资,熟练工人会增加,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完整的产业链会慢慢形成并逐步发展,他们的产业竞争力会大幅提升。而中国如果只保持原有水平,加上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性相当大,很难保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与若干年之前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同,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国际贸易环境发生明显改变。这些改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到直接从事进出口的企业。
随着时间推移,贸易环境变化对我国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会慢慢显露,如果政府、企业没有预计到,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几年之后可能会有一大批中国企业倒下,部分产业因失去竞争力也将在市场消失。
贸易环境呈现五大变化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增速举世瞩目,在世界贸易排名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03年的第4位。尤其令国外企业和政府感到恐怖的是,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个位数的增长,1978~2003年我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4%,近两年的出口增速更是超过30%,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的急剧扩张,将使其它国家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第一,对外贸易出现大量顺差。
由于中国出口增速超过进口,持续十多年的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254.7亿美元,2004年319.5亿美元,今年1~8月已达到令人惊讶的607.8亿美元。
巨额顺差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7%,大约拉动GDP3.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为-1.7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
第二,汇率政策开始调整。
十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水平,对外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今年7月由于各方因素的作用,汇率政策开始调整,稳定的汇率不复存在。
1980年代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和中国目前的状况,比较相似。1985年12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到1987年底日元汇率升值66%。
巨额贸易顺差也带来我国外汇储备膨胀,给热炒中的人民币带来更大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就是低估并随着美元贬值的人民币。
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仍有相当预期,对外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开始显现并逐渐增大。
第三,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都在努力扩大出口,导致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这迫使许多国家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内部团结共同“对外”,以此追求出口增长。随着欧盟、北美自贸区、东盟自贸区相继建立和启动,区域内贸易迅速发展。跨洲、跨洋等跨区域合作不断增多,欧盟与智利、新加坡与新西兰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其他一些双边自贸协定也在积极酝酿之中。这些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和酝酿,正是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