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老郑” 生命的宽度和长度一样韧
- 社区伤逝——心碑)
84岁的他,在历经所有沧桑后带着一份心安静静离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人物充满尊严的背影。
社区记者吴晓冰
2005年6月5日晚5时,84岁的郑金铸在亲人的注视下,停止了呼吸。前一天的这个时刻,他还在为自己能够翻身起床而欢呼雀跃。就算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活得像模像样,这对一个前列腺癌晚期的高龄老人来说,艰难超乎想象。主治医生为此落泪,他说,疾病是老人一生中的最后关口,这一关,他过得很体面。
倘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墓志铭,那么郑金铸则用尽自己的一生,做到了眼明心明,绝不糊弄地活着。
郑金铸生于山东掖县的一个小山村。10岁那一年,作为家中长子,郑金铸被送到了山东掖县城里学徒,跟着掌柜的学裁缝。凭着聪明勤奋,不仅很少挨掌柜的喝斥,反而很快成为得意门生。13岁那一年,掌柜带着他闯关东,最后来到了大连,并开始独撑门户。
因为活好,为人周到,这个十几岁的小掌柜很快出名,且被称为“裁缝老郑”。时处抗战时期,看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欺凌,“老郑”也有着他作为小人物的抗争,给自己国家的人做活精益求精,但日本兵工厂做军服时,他却总是能拖则拖、人不知鬼不觉地在细微处耍滑。一次在农村做活,日本兵在追杀一个女八路军。“老郑”机灵地让女八路换上了他为村民做的结婚用的服装,救了女兵一命。国难当头,“老郑”以一个小人物的聪明和微薄之力来表达自己的民族立场。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大连市新开路复兴里,住着许多钱庄老板和商人,“老郑”则是他们的家庭裁缝。就是靠着这一双手,“老郑”将山东老家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全部接来了大连,而自家也有了六个儿女,艰难可想而知。可是,老郑总是尽力让子女穿得干净体面,且让他们保持每天晨练的习惯,家中来人,如若有孩子不打招呼或不送人下楼,老郑会粗暴地甩过来一巴掌。而面对父母,老郑从不说一个不字,他总是与时间赛跑般地孝敬父母。他说,这些是做给自己的良心,也是做给下一代看的。
聪明、暴躁、严厉是郑金铸留给兄弟姐妹、妻儿子女的印象,只是他们深深知道,这一切的个性都与谋生有关。
上个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际,老郑进了工厂,最大的职务做到车间主任,每月36元5角的工资虽然让家里开销总是捉襟见肘,但老郑自有办法,带着孩子扫树叶为冬日取暖,用多年前剩下的布头为孩子做新年的衣服,在缺乏诗意的年代,老郑的心灵手巧让一家人生活得同别人家一样苦,但绝不寒酸。老郑话不多,但艰苦岁月里,他总是告诉家人:会好起来的。这话,是家人的力量,大家都知道19岁开始撑起一个大家的老郑,是个说到做到的男人。
1979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老郑下海了。他不敢说自己是北方下海经商的第一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要用老手艺让家人衣食无忧。从此,在天津街、在西岗市场,“裁缝老郑”再次扬名。从洋服到戏服,再到街头流行以及老人们喜爱的传统服式,不再年轻的老郑总是能够准确地引导一下时尚,再发扬一下传统。一把老剪与老尺,一台饱经风霜的缝纫机,却在老郑的手下飞转出好日子和街头鲜亮的光景。
1986年,最小的女儿出嫁了,老郑终于可以歇歇了。他累得来,也闲得住,他永远衣着光鲜,不在海边,就在哪个街心花园,哪里新开了大型生活超市,老郑一定会及时赶去,哪怕只买一缕香菜。看到街头越来越缤纷的服饰,老郑不失落,他会打电话告诉唯一一个还在做服装的女儿:“那衣服真漂亮。”
乐观时尚让病魔也不忍流连这位老人,虽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但老人居然还有半年之久还在冬泳。所有人都在祝福这位辛劳一生的老人能够超然,但弥留时分,老人还是留下了最深的牵挂,他希望儿女们能够永远团结,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