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一根绣花针做成百亿大产业
- 山东省文登市,素有“鲁绣之乡”的美誉。这些“鲁绣之乡”,是文登的姑娘媳妇们,拿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20多年前,这些手工活分散在千家万户,规模小,档次低,在点缀一下生活之外,最多换几个零花钱。
文登的家纺产业,就从这绣花针起步。
现在规模有多大?去年的数据是:全市工艺家纺业销售收入10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利税11.4亿元,出口额4亿多美元,从业人员13万人,成为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由此,文登成为全国惟一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实在了不得,但文登市还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在近年来家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拉长产业链,做大家纺产业,到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再用三年时间,达到500亿元。
文登这根绣花针,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成了文登经济越来越粗壮的擎天柱。
从手工到机器:实现集群式发展
据《文登市志》记载,清代以前,境内妇女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枕头、肚兜、轿衣上刺绣各种美丽图案。后来,随着西欧刺绣、抽纱工艺的传入,传统技法与西方工艺相结合,创出了独特的刺绣风格———文登鲁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鲁绣技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绣花女手工制作一件像样的绣品多则一年,少则三五个月。因此,前后上百年,文登鲁绣总是那副老面孔,小打小闹,一直没形成像模像样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文登“鲁绣”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1981年,时任文登县工业局副局长的李国贤走马上任绣品厂厂长。她带领36名职工,利用两台破旧缝纫机,率先在同行业中开始了由手绣到机绣的试验。
从手工到机绣,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假如没有这次突破,文登“鲁绣”将像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一样,渐渐衰落,甚至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李国贤用两台缝纫机,从民间工艺中拓出了一个大产业。技术的突破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小小绣品厂奇迹般地膨胀起来,逐渐发展到8个分公司、两个合资公司,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云龙绣品集团。近年来,云龙集团瞄准本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厂外加工点,兴办厂外厂。目前,云龙集团已设立加工点100多个,加工厂10多个,两万多农家姑娘从这里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成了全国最大的出口抽纱品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