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发展成世界时装
- 中美继中欧之后,亦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在时装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下,香港可以把纺织和制衣的生产价值分开,珠三角集中纺织品的生产和制衣工序在外发加工(OPA)安排下作为服装合法工序的生产基地。香港则集中在设计、产品发展、市场开发和完成制品在外发加工(OPA)以外的指定工序,使香港发展成为地区及世界时装中心。
香港纺织工业突破性的发展可追溯至40年代末期。上海纺织工业家及技术人员移居到战后的香港,纺织生产机械很快便从欧洲的制造商转运到刚建好上盖的荃湾平地厂房。一瞬间,香港工业快速地成长,亦标志着这个东方之珠在亚洲四小龙中首先踏上工业化的道路。
厂商应对配额经验丰
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制衣业亦在本地慢慢地成长,而制衣的出口总值亦于60年代初期超越纺织品的出口数字。在香港纺织及制衣业刚打好基础之际,影响纺织品出口数量的配额制度于50年代末期由英国首先实施。香港纺织工业先后经历了约两年的短期协议,接着是12年之久的长期协议。这些限制的先例及后发展成工业国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纺织品配额制的多种纤维协议。面对这些更严格的限制,香港纺织及制衣工业继续挣扎求存。在厂商致力发展产品变化,及工人与户主的通力合作下,克服不少困难,闯出另一空间,争取到全球声誉。这包括多种原料及纤维的应用及发挥,使本港的配额达致更高的使用率,并准时交付海外买家。在厂商、工人及政府的相互合作效应下,本港的纺织及制衣业于1987年达致高峰期。当年纺织及制衣的工厂数目约有14,000间,户用了接近38万工人。这些数字相比今年6月份的2,600间工厂及约4万工人从事这行业,真有天渊之别。
港产服装议价能力强
在产品出口单位价钱方面,自中国于2002年加入世贸后,香港的本地纺织品出口价呈现下跌,而转口则有微升之势。有迹像显示,价钱较高的内地产品选择转到香港出口。而制衣产品的情况则不同,本地制造的出口成衣价钱相对较转口的平均价钱高约8至11%。在2004年,中国的服装出口平均价约3.3美元,而香港本地的成衣出口单价是5.5美元。这显示出香港制造的服装有争取更高价钱的能力。在取消出口配额的憧憬下,香港很多的纺织及成衣产品都在内地制造和出口,而香港到内地投资的厂商亦面对不少的困难和不明朗的因素。首先是珠三角一带因内地其它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厂商都受到工人短缺的问题困扰。另外,工商业活动增加而导致电力不足。在产品出口方面,2005年应是纺织品配额取消,世界纺织贸易进入自由贸易的时代。但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纺织品迅速增加(欧盟第一季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分别增长127%和56%),引发欧盟部分国家的不满,及后又出现大量毛衫于欧洲港口囤积的问题。幸好于6月11日,中国与欧盟终达成协议,在限制中的十类纺织成衣产品容许有8至12.5%的增长直至2007年底。
中国与美国的纺织品贸易谈判更为困难。美国为了保护本身的纺织业,不断激活WTO的242特保条款。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先后对中国22种纺织及成衣出口设限或提出磋商要求。中美日前达成协议,双方都有让步。自明年开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容许分别有10至17%的年增长,为期三年。这相对原来限制的7.5%年增长,还有一点的好处。
向高增值高档次迈进
综合上述香港纺织制衣业的历程,未来这门工业的发展路向应有能力向高增值及高档次迈进。《中银经济月刊》10月份的一个报道比较香港与新加坡,指出产业多元化对就业具有正面意义。这正好帮助香港解决长久以来部分低知识人士失业的问题,帮助就业率的提升。对输入外劳提升制衣业的生产力,我持有正面的态度。原因很简单,70、80年代的车衣工人,现在的年龄一般都已达50岁以上。作为前线管理的再培训及技术指导人员还是可以,再坐在衣车前操作,恐怕比不上眼明手快的年轻工人。《月报》的报道另一个疑问是制衣行业相比其它工业增值能力比较低,若政府以补贴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经济和竞争力效益不大。这种说法在香港则不大正确。首先是制衣行业在亚洲来说,香港还是老大哥,有一定的实力和经验。以香港现存的条件,可以填补意大利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空间。这些国家都正面对人口老化及工资高的问题,纺织及制衣业面临很大的考验。香港可以把纺织和制衣的生产价值分开,珠三角集中纺织品的生产和制衣工序在OPA安排下作为服装合法工序的生产基地。香港则集中在设计、产品发展、市场开发和完成制品在外发加工(OPA)以外的指定工序,最后由香港出口到海外。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当然亦应配合品牌的开发和效应,生产高品质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争取较高的声誉和价钱。另一方面,亦可促成在第三阶段CEPA的安排下,尽量发挥香港成衣的潜能与地位,更巩固内地的服装市场。总括来说,这些安排是可以发挥珠三角纺织品的水平,如纱线、布疋等的质素,利用外发加工的条件配合香港的潜在实力和人纔,努力使香港发展成为地区性时装中心,并跨步成为世界时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