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牌灵魂与企业同荣共进 设计师品牌
- 设计师在时装周的花期里又一次聚首北京。他们有的还在原来的企业里效力,有的早就更换了东家。更多时装周上的常青树是设计师作企业的经营者。不过我们在看见很多新面孔的时候,也怀念原来的一些设计师品牌曾经呈现给我们的视觉盛宴。
诚然,服装品牌在时装周这个平台上的联袂出演可以说是年终大秀。这一个星期表现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才华,也是一个企业健康运营的体现。于是,渐渐的时装周也成为中国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的晴雨表。
“企业难做,日子难过”是经常听到的感叹,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声中,不禁让人担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适应了中国环境的洋品牌近几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就像尽管有娃哈哈、丝宝们的顽强抵抗,可口可乐、宝洁等企业的增长仍然势不可挡,而且它们占据的是最有潜力、利润最高的消费群!
面对竞争跃上新平台和入世后国际品牌虎狼环伺的新挑战,在风雨沧桑中蹒跚前行的民族品牌走在十字路口,陷入一个又一个困境。中国的设计师品牌也面临同样的艰辛。我门别无选择,必须直面中国品牌的困境:为什么本土品牌的建设成本总是居高不下?为什么总是广告一停销量就马上下滑?为什么内部管理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品牌大大贬值?为什么多的是昙花一现的名牌?为什么一个不大的质量事故就可以葬送一个品牌(尽管雀巢、东芝出过很大的质量事故但未伤及品牌元气,就如同我们穿艾斯普利穿出问题时不会太介意)? 为什么国产服装价格比洋品牌低很多仍然无人喝彩?为什么许多赫赫有名的“名牌”利润总是少得可怜乃至亏损?
因为我们没有打造出一个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威望、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大品牌。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管理依然十分陌生,在品牌战略管理上的知识还十分贫乏,对品牌管理究竟具体做哪些工作不大了解或了解不深、不完整,甚至不少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的营销高层人士都无法清晰地回答创建一个强势品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更有急功近利者认为把产品卖出去就是做好了一个品牌。
看每年巴黎米兰时装周上也只有顶级大牌才能够在鲜花与掌声中经久不衰。而一般的品牌也仅仅是偶然一现。因此很多的机会在这里,更多的历练也在这里。
那么,我们需要坚信,除了作秀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继续下去,我们需要舍弃私利,更加勤勉更加坚韧。
有人说时装周是嫌贫爱富。想来这并不违背发展。稳定的秀场发布可以树立品牌的形象,在连年的发布中也让受众铭记一个设计师的生命轨迹。更直接回报的是订单纷纷而来和附加值的提升。在北京2006春夏时装周上,我们虽然不能有香奈尔,也看不见加里亚诺。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感到希望与时代的张力———我们看见11月中旬很多来到北京的身为经营者的设计师们还没有忘记销售报表,生产下单与员工培训,这一年间的期愿都再此了。于是,我们读懂了让品牌灵魂与企业同荣共进的道理。在品牌时代里,设计师的传奇要用多年的锲而不舍去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