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美配额竞标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后的首次招标日前水落石出。依据《输美纺织品管理公告》,2006年度的协议产品数量将采取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商务部按今年各企业的出口业绩,将明年中美纺织品协议量中的70%作为给企业的分配量,另外30%用以招标,本次招标量则为30%中的60%12月6日开始的21类输美纺织品2006年配额招标,终于在10日“杀青”。
全国共有28296家具备资格的纺织企业,其中6000多家参与了竞标,最终3000多家企业中标。据有关消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居前5位,五省市共82226.70万平方米,占分配总量的84.35%。广东服装类别分配量最大,比重达到22.84%。此外,浙江地区的织物为出口大户,占比33%以上。分配量最大的企业分配到1024.32万平方米,占全国分配总量的1.05%;分配量最小的企业仅分到76平方米;平均每家企业分配到4.76万平方米、2.93个类别。此外,前1000家企业分配配额量达到65432.60万平方米,占全国第一次分配量的67.12%。其中,服装前1000家企业分配量达到46228.11万平方米,占服装类别比重的70.81%。
竞标结果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由于一些产品的输美通路已关闭近半年,因而此次竞标异常激烈。有些类别的最低中标价接近配额时代的标价,连一些资深大企业也意外“落马”。对于未竞得配额或只分得少量配额而已接下订单的企业,配额调剂成为他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有些企业未能竞得配额,配额调剂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有些外贸公司和配额中介的出价已高出了最低中标价的数倍。
成本转嫁纷纷出台
在参加投标的企业中,都持有这样的担忧。出价低担心没有竞争力而失去中标的机会,出价太高估计自己和客户都难以承受。他们认为,在标书中应出多少价格确实对投标企业是一个很大考验。几家中标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投标配额有偿竞标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而增加的成本显然无法全部由企业内部消化,迫不得已企业将争取通过协商与外国采购商共同分担。据了解,相比输欧纺织品,此次输美纺织品的配额投标竞争异常激烈,由于担心失去中标机会,不少企业在投标时纷纷开出高价。
业内人士认为,投标企业应当先有订单或订单意向后再参加投标,这样风险将远远小于中标后再找客户。投标企业在投标前,应与客商共同商量招标类别的出口价格,有经验的投标企业会在客商接受的范围之内将中标价格转移到产品出口价格上。
放弃投标只因价高
记者在此次配额招标的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具有投标资格的企业,主动放弃了投标。据有关消息透露,泉州市共有110多家企业符合此次输美纺织品配额招投标条件,但是考虑到竞标成本太高,有近3成企业放弃了投标机会。石狮某外贸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企业对配额招标热情不高,除了考虑到配额价格上涨的因素外,还和本次招标根据企业出口额来设置最高投标量有关。
此次泉州企业与其省内福州、厦门两地企业相比,得到的配额数量均处下风。对此,市外经局官员认为,今后泉州市的企业将主要通过转口第三国、改变服装款式以及避开美国设限的21类纺织品等方式加以化解出口难题。
同样出于对竞标价格可能出现水涨船高的担心,也有一些老牌外贸公司放弃投标。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不参与投标的原因之一是,除招标外,还有70%的配额是按企业的出口业绩进行分配的,根据该公司业绩,分配的量能够基本满足需要。这位负责人还说,今后该公司将从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去“掘金”,不再去挤“独木桥”了。
另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有些习惯用“二手”配额的纺织企业来说,配额一级市场上走高的价格早晚将传导至二级市场,企业今后想拿到“二手”配额,将不得不多准备些“筹码”。二次购买配额无疑会增加出口成本,其产品利润不可避免地面临进一步摊薄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