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迈入品牌时代
- 2005年,山东的服装产量达6.9亿件,在全国位于第四,仅次于广东、浙江和江苏。山东纺织服装业历来就是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建国初期曾有“上(海)、青(岛)、天(津)”之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山东的服装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像“耶莉娅”、“新郎”、“雪驰”、“即发”等中国名牌,造就了51年历史的仙霞服装,也产生了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的名城,如即墨市(中国针织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青岛(服装文化、设计集聚地)、淄博(休闲服、牛仔服装集散地)。除此之外,韩国企业家对山东的投资已经成为山东经济新的增长点。据有关消息透露,日前,在山东注册的韩资企业已达8 586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24.2%。去年韩国与山东的贸易额达96.4亿美元,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去年底,韩国在山东的投资达102亿美元。在纺织服装领域,来自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示,山东的服装在韩国服装市场的份额已超过70%。2004年7月,山东省政府把建成日韩产业转移基地,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作为战略目标。
在欣喜着接受大批外贸定单的同时,另一现状不得不令人关注。在最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中,山东入选的纺织企业共11家,但是服装企业仅“新郎希努尔”一家,位居第74名,而浙江近10家。山东服装协会秘书长万进用16个字概括了山东服装业当前的状况,“大而不强、实而不名、跟而不领、广而不聚”。他解释说,山东是服装生产大省,虽产量大、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够,所以大而不强;山东是制造基地,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故实而不名;山东的服装企业只会在别人后面追,甚至是抄袭,不能领先,故跟而不领;山东服装企业众多,但产业集聚模式却远远落后于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虽然也被命名了几个有特色的名城,但名城的数量和发展速度仍然比较慢,在名城内产品链各环节的配套生产和销售尚不够健全,就造成了广而不聚。
多重掣肘
从大的背景环境下看,山东纺织服装业想“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易事。原因首先在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放弃制造业、把制造业转移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去,而是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等优势继续发展这个产业;其次,劳动力低廉是山东乃至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更多的、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发展制造业这个领域中来,必然会与中国形成竞争;再次,国外的企业把中国当成一个很大的服装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品牌正在瞄准中国市场。
山东省大部分企业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是太灵活,这就制约了某些企业领导在某些决策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山东服装行业副秘书长万惠茹向记者介绍,有些国有企业改制还没有完成,机制不太灵活。举个例子,打造服装品牌不可能离开广告的扶植,但是,有的服装企业因为是国有企业,他们被牢牢地套在广告费不敢超过销售额的3%,这个数字哪足够,在福建的服装企业这个数字达到10%以上,所以这些就限制了决策者的思路。更有的服装企业因害怕担当风险而拒绝世界银行提供的无息贷款而带来的巨大利好,让企业丧失了许多好机会。
山东的服装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比较严重,在技术改造创新能力、高品质和快速反应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产品没什么特色,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虽然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小,行业的组织松散,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生产总量固然很大,“实而不名”却是山东服装产业的软肋。山东是“制造大省”,但也是一个“品牌小省”。在全国服装界,广东沙溪的休闲装、海南的内衣、温州的西装、杭州的女装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优势,而山东真正的名牌服装很少,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2005年,山东的服装产量大于福建,但是,山东的服装品牌建设却远远不及福建。当福建的“利郎”、“劲霸”、“七匹狼”、“熊豹狼”等品牌威名远扬时,山东的“国人”、“仙霞”、“耶莉娅”等服装品牌却销声匿迹,更不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赚取可怜的打工钱。“我们卖的是衣服,别人卖的是品牌。”山东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