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会展:烦乱不堪 期待理性回归
- 名目繁多的各种服装展会,使局外人觉得“有点乱”,业内人感到“有点烦”
展览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促进技术进步和贸易交流的利器,因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穷魅力,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看好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展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DM单、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会议等手段的,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体,它大大节约了寻找目标客户的成本。
认准了展会是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筹办国际性、国家级乃至地区性的展会。作为纺织服装大国,服装展会自然也成了热门。展会之于服装企业,更是如水之于鱼。
但纵观中国的服装专业展,依然处于战国时代。局外人觉得“有点乱”,业内人感到“有点烦”。一方面服装市场已经进入品牌化的今天,“把服装展会做成品牌”的意识已经在一些发展较成熟的服装展会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各地服装展会纷起,新面孔不断,匆忙上马、照搬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数量庞杂质量难保证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地规模展览会已经超过2000多个,而全球仅为3000个。据称,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全年展览会也不超过200个。而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服装专业展就有将近300个之多。数量多,是否就能就意味着展会实力?答案有待商榷。但从某些服装展会的成效来看,参展商及相关业内人士的反馈并不如预期的理想。一些企业甚至产生“怕展”的抵触心理。
作为活跃一方经济的有效手段,服装节及服装展会已逐渐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招商引资、提升形象的时髦选择。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有近百个城市乃至县、镇举办了各种名目的服装节、服装展,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是许多中国服装展会所采用的模式,展览业组织者、主办者、承办人甚至包括参展者吃、住、行所有事务均由政府独揽。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而实际上,服装展毕竟是专业展,应该遵循专业规律。展览业是市场经济,理应是企业唱主角,不应该是政府。如果越俎代庖,既是组织者、主办者又是参与者,那么市场秩序就会扰乱,真正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及竞争力就会被削弱。因此政府行为应从办展初期的引导位置上逐渐退出。
在采访过程中,有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举办服装展会从整个城市的“区域品牌”来讲,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当地的服装企业来讲,意义不大,企业参加服装节,就是想通过服装展会能结识一些新的客商。有的企业老总认为,现在各地政府都在绞尽脑汁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服装展会来提升城市知名度似乎可以理解,但从行业角度看,对当地服装企业的发展并没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