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服饰遇“气候危机”
- 今春,超低温“寒了服装企业的心”
早报讯(记者杜连财)元旦至春节期间历来是消费旺季。作为泉州优势产业的服装业,本想借元旦销售旺季好好表现一把,不想一场超冷的空气冻着了多数老板的雄心。
今年元旦期间,全国的平均气温为-2.1℃,比常年同期偏低1.5℃,是1986年以来近20年历史同期最低值。超冷的天气使得本想漂漂亮亮、潇潇洒洒过节的人们,不得不选择较为保暖的羽绒服。“江苏常熟一带以生产羽绒服见长的企业这下可赚得钵满盆满。”一位从事服装销售的刘先生惊叹,“仅元旦期间,波司登就传出一天销售1个亿,听说还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与江苏羽绒服装企业笑容盈盈形成反差的是,泉州老板一脸苦笑:“服装生意今年真难做。”早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商场按以往经验换上了冬装,谁知天气却返暖,还足足持续了两个月。
终于在2005年12月的第一周,冬季的第一股强寒空气才姗姗而来。这一冷,业界估算冬装销售量上升两成以上,泉州服装老板终于舒了口气。
可还没等老板“笑完”,今年元旦期间却遭遇了“历史同期最低”。“目标消费者转投到羽绒服的怀抱了。”一位业界人士如是说。
气候危机近期引起业界高度重视,业内人士聚在一起常常讨论这个问题。但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服装生产和气候的关系,记者专门采访了本地制造行业的一些代表人物。
“做服装靠天吃饭,但问题是我们怎么随时观察天气,需要学会准确地判断!”利郎副总裁胡成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去年11月25日天气热,28日忽然天气很冷,成都下第一场雪。该公司判断有一个强冷空气要来,制定冬季主推风衣的策略。于是,标榜“要风度也要有温度”的利郎风衣获得客人的青睐,在销售结构中带动其他如棉衣、西装等类型,对整个市场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
柒牌总经理洪肇奕则极力驳斥服饰界对气候的依赖心理,说:“那管理,创新就没有意义了。反正大家都靠天吃饭。”
洪肇奕说:“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经营模式的问题,服装的前途在于小批量,反应快,将全国的信息集中起来,再作分析、决策,然后生产出与市场‘对路’的产品。并在通路、终端等管理上跟进。这才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