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大时装”向我们袭来
- 板桥活哉是一位日本设计师,在日本从事羊绒服装设计多年,2004年这个旗下拥有三个时装品牌的设计师带着他的品牌团队来到中国,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羊绒时装”的概念。采访在有关两国产业差异的讨论中开始,在“”大时装“”概念中得到升华。
“尽管市场销售一路看涨,但中国羊绒时装化的步伐已越迈越大。”
“'纯羊绒企业'这个词在日本十几、二十年前就已不复存在了。”板桥迎头便是一句。“在多年前,日本纯作羊绒的企业就已转型,由于国情的原因,这是一种市场的自然法则,也顺应了'大时装'的发展趋势。如今那些品牌多为伊都锦、三洋等大商业集团收归旗下,成为他们某一系列的产品,统一于整个服装品牌当季的流行趋势。”
“可以这样讲,中国羊绒行业已发展的比较成熟,我相信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中国纯羊绒的服装品牌将更为“时装化”,这其中也包括当今的知名品牌。此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我一年以来的市场观察:中国的羊绒企业们,其时尚化、时装化转变的浪潮已在涌动,各大集团高层对于'时装'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当50个品牌的设计等同于1个,某些品牌被挤出商场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
自2005年进入中国以来,板桥活哉考察了广州、深圳、北京、沈阳等南北大中型城市,经过对于这些城市的大中型商场的考察,他发现尽管在商场中的羊绒成衣品牌数量颇多,但是在沈阳市场上的50多个品牌,令他看过之后感觉像是一个品牌。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中小品牌对于大品牌的跟风抄袭,另一方面也源于大品牌对各自细分市场的挖掘有待于更加准确。
一位北京的羊绒服装经销商向记者谈到,正是由于羊绒产品季节的局限性、设计的雷同化,羊绒成衣在商场中销售区域的位置已变得十分的被动。“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就不说了,像百盛等中高档商场羊绒产品销售的位置在今年也有可能从地上楼层转向地下楼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调动,而是市场手段对于行业调整的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