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服装不仅反映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反映社会政治文化诸多现象。自1949年以来,中国民众服装尤其是城镇民众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伦理、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发展变化,反映着中国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对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亲历了服装的变化,每一种款式、每一个变化都留下深刻的记忆。

    50年来的中国城镇民众服装大势扫描

    1949年前,中国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镇民众的服装表现为新旧交替、多样并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拉吉”也多有流行。

    同样,受革命的感召和对共产党干部的崇敬,中山装引起一些青年学生的追捧。继之各界人士竞相效法,很多人改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干部服的色彩多以蓝、黑、灰为主,彰显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极致”。因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多喜欢穿改良中山装,所以外国人常常把它叫“毛式服装”。

    1949年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上世纪50年代,棉猴、绒衣裤是城镇民众习见的服装。男子穿西服的风气也因为传统长袍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再度兴起。这一时期,人们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碍于经济水平,皮鞋并不多见。

    十年“文革”时期,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文革时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由此,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呈现了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的特点。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