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缝制设备企业的科研、生产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 2005年,以CISMA2005为标志,中国缝制机械生产行业以骄人的业绩宣示了自己在世界范围的专业地位。业绩的取得,究其原因,一是,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造就的市场需求;二是,外国同业资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转移以及中国包括缝制机械在内的服装机械制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虽然如此,专家还是指出,我国缝制机械的生产因受整体因素制约也远未达到“制造强国”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开发力度不足,机器品种“大众化”、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其结果是形成生产销售得不到专利保护,低价轰击市场,不仅厂家、经销商难能享受丰厚的利润,同时造成劳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发挥并统筹各企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有序竞争而又和谐发展的局面,成了当前以至将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稳步提高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就缝纫机而言,国产货与国际品牌售价差距最大的恰恰是常规品种,问题的症结是技术含量低、质量稳定性差。原因有二,其一是传统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包括原材料、热处理和加工设备等方面的因素。其二是简单扩大生产规模、一味追求数量而在管理和质量控制环节出现的“疏忽”,直接的结果是市场的占有并未给生产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后续发展因得不到有利的技术支撑而显得力不从心。
第二,注重科技的带动与提升。两年前,服装生产厂家对待价而沽的“电脑车”多持观望态度,而具备一定实力的缝纫机生产厂家已经跃跃欲试。今年服装厂家开始大量定购电脑车,以资金的投入换取产品档次的提升、订单的获取和对缝纫工的吸引力。在经济效益上,电脑平车、电脑特种机的售价与国际品牌价格的差异相对要小得多,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在此范畴与先进技术同步甚至形成超越,才是我国缝制设备制造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最终趋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