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际服饰采购行云集 有助成服装业中枢
- 根据媒体报道,我国目前有700多家纺织与服饰制造商、贸易商及相关业者,其中70多家是国际采购行。这些采购行主要负责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采购活动,每年通过本地采购的服饰和纺织品总值高达25亿美元。
分析员指出,服饰采购行之所以纷纷来新设立业务,是因为新加坡靠近低成本纺织与服装制造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印度,所以从地点来看,具有吸引力。当全球纺织配额制度废除后,这样的趋势变得更为明显,因为没有了配额制度,采购商可以把它们外包出去的制造活动集中在几个国家。
我国去年便成立采购行理事会(Buying House Council),作为联系纺织服饰相关供应商、制造商和买家的区域性平台,从而促进新加坡的纺织品与服饰业的采购活动。
区域订货交易中枢
服装供应商Bodynits国际执行董事陈顺华告诉本报:“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目前,我们肯定不是纽约、伦敦、东京,但从区域来看,称得上是区域中枢。”
他说:“国际采购行是否在新加坡,非常重要,因为采购人员是一个中枢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此一来,买卖才能进行。”
“新加坡成为许多采购行的基地,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国际环境永不停滞,如今也有新城市要扮演中枢的角色,如深圳、上海等,所以继续对采购行有吸引力、让它们来到新加坡,是重要的。我们必须拥有当一个中枢的所有条件。如果失去相关业者,就会失去生意和市场。”
由于所有买家和卖家都在新加坡,这家本地公司也把总部设于此地,生产活动则除了新加坡,还有印尼和中国。
陈顺华说:“采购行就在附近,好处多——沟通可以更好,课题可以有效地解决。”
纺织与服饰公司锦利(Ghim Li)集团总裁苏源杰指出,从国际或亚洲水准来看,新加坡仍未获得“时装中枢”这样的肯定。过去几年,一些优秀的本地设计师在时装界闯出名堂,但他们的杰出不足以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时装参考基准。尽管时装讲究创意、“情绪”,可是能否获得认可,很大程度还是看它经不经得起商场的考验。
“我不认为新加坡被国际时装采购界视为可影响时装(潮流)的商业力量。那是时装中枢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
基于澳洲投资者较能欣赏其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这家新加坡公司刚于去年底在澳洲股市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