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脸”看淄川
淄川“变脸”,让人兴奋,催人思考。
过去支撑淄川经济的,是煤炭、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和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如今,陶瓷、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占淄川工业经济的72%;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86家,企业总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四项指标均列全市前列,其中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74家,比去年增加近两倍。
以老企业淄博汽车制造厂为例,多年来产量一直在3万辆左右。今年由于产权改革到位,发展明显提速,投资4.6亿元的10万辆轻卡项目两大主体车间年底竣工,到2007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带动当地汽配企业70多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淄川服装城的崛起,淄川城区周边先后冒出一大批服装加工专业村,但去年总收入不过三四亿元。通过集中培植骨干企业,今年仅鲁泰纺织销售收入就可超过20亿元,比去年净增4亿元;今明两年投资14亿元的色织布和500万件衬衣等4个项目建成后,销售收入又可再翻一番。”区经贸局副局长岳森告诉记者。
让淄川“变脸”的还有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的增长点。淄川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人员和管理权限调整到位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余元。由于配套设施基本达到“八通一平”,山大奥太、美国CEO、鼎昊耐火纤维、科泓人民币包装纸、韩国SK等企业和高新项目争相落户。仅国家863项目新天特种纤维投资就达12亿元,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应用于飞机、导弹外壳等领域的碳纤维原丝3000吨,年实现利税2.4亿元,拉动相关产品100多个。
“上海高新技术转化服务中心在这里设立了首个市外转化基地。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家’在上海的香港安泰科技有限公司为华洋制药融资3亿元,双方在沂蒙山区建起10万亩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谈起项目,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兆兴如数家珍。
“周边发展日新月异。再沿袭资源能耗型老路,淄川很快会被淘汰。”谈到结构调整的初衷,淄博市委常委、淄川区委书记吴翠云对记者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没点狠劲不行。区里痛下决心关停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土小”企业334家。在此基础上,腾出人财物力,精选出能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5家企业、9个投资过亿元的招商项目、16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重点工程集中扶持,并根据财政贡献等指标设立基数、增幅、特殊贡献、投入发展四个奖项,每年排出全区企业前30强,由主要领导和部门直接联系挂包服务,并明确规定,企业获国家级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获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的分别给予20万元奖励。
政策环境双管齐下,不仅带来了骨干企业的迅速膨胀和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还引来了许多外资项目。目前淄川拥有省级以上高新企业21家,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4个、省级35个,总数居淄博市第一;今年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29个,实际到位外来资金59亿元,成为近年来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