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如何编织春天
-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纺织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已达1150亿美元,实现了20%以上的增幅,贸易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但是,贸易摩擦、原材料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在新的一年里,纺织业只有在产能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开发等方面寻求突破,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出口首超千亿美元
2005年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纺织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0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按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7千多亿美元,其中1/7是靠纺织品支撑。同时,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超过1亿的就业岗位。
这一成绩也为“十五”期间的纺织工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据测算,从“九五”计划末的2000年到2005年,纺织工业销售产值由1530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超过30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16.6%,纤维加工总量从136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约2600万吨,增长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4.6%上升至2004年的22%。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用了五个之“最”来形容:这五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是技术进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质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五年;是融入全球化备受国际关注的五年。
行业利润率仅为3%
然而,在热闹背后,纺织业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189亿件服装,相当于为除中国人之外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做了3.5件衣服。但一件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平均售价不到4美元,甚至有些出口到中东的全棉衬衣一件仅值2.5美元。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王茁表示,我国服装业加工能力第一,生产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额第一。但如此多的“世界第一”竟然推不出一个叫得响的高端国际服装品牌。
在不久前的全国纺织工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尖锐地指出了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问题: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表现在高端纺织设备上,而且,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尚有较大差距,纺织服装的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寥寥无几,全行业的利润率仅为3%,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