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洋品牌服装的擦边球生存
“假洋名牌”是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据记者了解,事实上一般国际一线服装品牌很少交给别人的服装厂来做,安诺其纺织科技的徐红宝,自称在服装行业呆过,做过服装代理,也开过服装店。他告诉记者,那些国际一线服装品牌有的即使拆开了,国内也不一定能按原样缝得上,在版型和技术上,国内还是和他们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那些品牌很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授权给别人往往意味着风险。所以这一类品牌很少让别人来做。
国内的商家如果要运作国际化的品牌,国外的一些二线品牌就是很好的选择对象。
徐红宝指着自己身上的一件西装对记者说:“我穿的这个就是‘Y.DIOR’的,一个温州朋友做的,他花了点儿钱,买了个‘DIOR’的授权,拿了一些设计,就完全自己做了,‘DIOR’那边也不太清楚这边是如何在做,也管不了那么远。可惜他经营不善,现在这个牌子倒掉了。”面对记者的追问,徐笑着说:“这在服装业内很正常,在几年前,我看到某个品牌很好卖,也想自己开个工厂自己做,因为赚钱快,也是暴利。现在大家已有一点儿品牌意识了,那时候是个洋名字就好卖,现在要把品牌运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事实上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品牌没有树立起来。采取这种方式是一个捷径。但真正运作成功也需要‘功夫’。”一位对假洋品牌运作比较了解的王先生透露。他告诉记者,成功运作一个假洋品牌,关键要给服装起一个好名字,既洋味十足又容易被人记住。然后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法国、意大利时装产业最发达,也是众多假洋品牌的注册地。近一点儿的也可选择在中国香港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然后这个“洋品牌”的中国“婆家”就摇身一变为该“国际品牌”的国内总代理。
为了使品牌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味,一些高明的品牌运作者还会对品牌加以文化包装,赋予该品牌以品牌理念和故事,使得该品牌看起来已经诞生了上百年。据王先生讲,除了以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以外,如果要开专卖店,终端一定要选择在高档商厦里或者附近,店面的设计和店员的培训也是关键的因素。一般店面设计都要体现欧化风格和品味。店员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有一些国外二线品牌由于授权过多,有一些代理商缺乏诚信。
而据了解,国内知名的杉杉集团,由于其多元化的品牌战略,目前旗下已有多个“国际名牌”,杉杉集团的高层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到2010年,集团品牌要达到30多个。杉杉集团品牌战略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旗下的国际品牌目前基本上采取和国外品牌合作的方式,资本是多元化了,但注册地一般会在中国,产品也主要在国内生产。记者从该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杉杉旗下也有一些国际概念的品牌因为运营不善而暂时停止了运作。
周少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七匹狼在做好自己的品牌时,也在寻求一些和国外品牌合作的机会,他告诉记者目前有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中,但由于还没有最后敲定,所以他没有透露具体合作对象。“这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这和假洋品牌不一样”,周对记者强调道。
“有时候,一些服装企业也会把已经运作好的所谓国际品牌卖给它的经销商。”一个知情人士说。
是消费需求与厂商博弈的结果
对于假洋品牌的泛滥,记者致电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综合处,得到的解释是商标的保护是属地保护。这种在国外注册商标在中国使用的情况从法律上是说得通的。对于一些打擦边球的现象,由于商标权是一种私权,如果商标拥有者不提出异议,商标管理部门也无法插手。工商部门也表示,如果商家仅仅口头宣传自己是洋品牌,他们也很难管理。
美国联合时代企业集团顾问公司总经理杨大筠表示,中国服装品牌处于对世界名牌的模拟过程中,目前,国内在服装知识产权的管理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