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努力构筑“科学技术中心社会”
- 2006年2月25日是韩国总统卢武铉执政3周年。3年来,韩国经济稳步增长,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强。中韩两国同在东亚,都属于“儒教文化圈”,韩国增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自然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为此,本报书面采访了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他详细讲述了韩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动因,并展望了中韩合作的美好前景。
通过改善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竞争力振兴韩国经济
记者:韩国近3年经济稳步成长,您能否介绍一下韩国的经济成就?
大使:韩国在卢武铉总统的领导下,通过最近3年经济体制的改善,为转变低迷的经济状况,奠定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努力。通过这些努力,各个领域的经济指标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方面,GDP的增长率由2003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预计2006经济增长率将达5%左右;出口方面,2003年为1973亿美元,2005年出口迅速增长,达到了2890亿美元;消费增长率从2003年的-1.2%上升到2005年的3.1%,已得到大大改善;物价上涨指数锁定在3%,物价保持了稳定。这些改善的经济指标并不是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一时现象,也不是因为采取了人为的振兴经济政策,而是得益于韩国政府脚踏实地地致力于增强经济基础实力的结果。
尤其是以出口和内需的稳固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将呈均衡的增长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06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5.1%,国际社会也非常看好韩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记者:据我们了解,韩国经济振兴不是通过人为的景气提升政策,而是通过经济体制的改善实现的。大使先生,这方面韩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大使: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得到舆论的支持,很容易受到诱惑,采取依靠人为振兴经济的计划。但是,过去的教训表明,如果无视经济规律,依赖短期的经济振兴政策,其结果只会加重普通百姓的痛苦,打破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因此,卢武铉总统一上任,就果断摒弃了陈旧的、为迎合媒体而依赖短期经济政策振兴的模式,实行了遵循经济领域基本规律的政策。
为优化经济体系,努力强化企业不是依靠通过官商勾结得到特惠,而是要彻底增强竞争力的经营意识。政府对研究开发的预算,由2003年的6.1%增加到了2005年的10.1%,这一点也能印证韩国政府在加强经济竞争力方面的决心。
在对外关系方面,为成为发达通商国家而努力积极开放和竞争,在与美国等主要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多哈发展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