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与日本牧野公司举行签约仪式
3月16日中午,中捷公司借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在台州玉环召开七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的有利时机,为公司新推出的设备——中捷股份特种工业缝纫机柔性加工线,与日本牧野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的需要,公司不断引进加工设备,以适应缝纫机的先进性、精度和品种变化需求。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或扩建的机体生产线大部分都是按照大批量生产方式进行工艺布置的刚性生产线,因为当时发动机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品种单一,工艺设计的重点主要是如何保证机体加工的精度和提高生产效率。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各企业都在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并对老产品进行改进,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加大了对原有生产线技术改造的力度,以实现发动机机体等主要零件的多品种共线生产。
日本牧野公司创立于1937年,该公司具有世界高水平工艺,中捷通过专家论证、公开招标等方式与其取得合作。此次中捷公司投资1个多亿用于设备更新改造,柔性加工线更是公司自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设备。该加工线自动化程度高、节拍快,既能满足大批量的高效生产,又具有很高的柔性,功能齐全,加工精度很高。该加工线在汽车行业已经很成熟,且多用于汽车发动机等产品。该线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生产加工能力,有利于实现流水化生产,提高全线的生产能力,以加快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并积极推动新品开发,每年都要拿出销售额的5.2%用于新品开发,并借助公司上市后募集资金的渠道,已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研发与技改,开发出了14大系列260多个品种的工业缝纫机,并逐步发展成套设备,这也充分显示了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清醒认识。而现在,公司已经拥有了省级研发中心,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产品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更是不吝财力。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加大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公司在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产品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中新品比重增大,产品档次及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产品结构和设备调整步伐也在加快。随着纺织无配额时代的真正来临,虽然纺织服装的出口存在一定的变数,但对于缝制设备行业来讲“无配额”无疑是个极好的消息。此外,缝制设备的更新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在经历了1992年至1994年的世界性购机高峰之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也将进入设备更新的另一次高潮,这将给缝制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对于引进柔性加工生产线,国家给予了鼓励政策,加工生产线用于缝纫机生产后,生产出的高端缝纫机产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产品个性服务将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据了解,目前中捷是全国同行业中为数不多、也是全省首家引进柔性加工生产线的唯一企业。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副理事长王承康,副理事长、秘书长何烨,玉环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智深,中捷公司董事长蔡开坚,总经理李瑞元,名誉董事长蔡昌文及党委书记金启祝等领导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公司常务副总汪明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