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衡杰:重铸价值链
- ——《服装界》专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
两个市场的竞争与融合
《服装界》:回顾2005年,中国服装业的市场表现怎样?
蒋衡杰:2005年困难多多,喜悦也多多,这是中国服装行业努力最大的一年,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全年行业实际完成服装总产量465亿件,比上年增长11.2%,各类服装销售数量同期增长超过21%,价格也在前几年低迷下跌的情况下回升;出口金额增幅为19.9%,数量增幅为8.1%,平均单价比2004年提高了0.27美元。
无论是内销还是外贸,单价走高趋势明显,中国服装有效供给能力在逐步改善。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今后持之以恒地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中国服装业会爆发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2005年,中国服装业是不平凡的一年,为"十五年"行业经济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一五"期间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装界》:2005年中国服装业可以说与贸易摩擦形影相伴,一些中小企业也因此亏损,甚至倒闭,您认为2006年,国际贸易会一帆风顺吗?
蒋衡杰: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去年,接二连三的贸易摩擦,确实给中国服装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反倾销以及贸易壁垒也可能随时而来,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也可能发生。比如,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普惠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把中国纺织服装进入的数量门槛降到了12.5%。超过了这个比例,普惠制就被取消。一旦取消了普惠制,跨国采购商在中国的采购将受到影响。而在新的普惠制实施前,欧盟进口商在华采购,只需缴纳大约20%的关税。实施新普惠制后,关税陡增,最高可达80%,中国出口的价格优势将直接受到影响。
《服装界》:这样一来,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国际市场限制中国服装进入的同时,更多的国际品牌会却借助CHIC等展会纷纷进驻中国,这对中国品牌会带来什么影响?
蒋衡杰:中国市场是开放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后,首先会对高档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给中国品牌带来一定的压力。而在另一方面,则会给中国品牌提供一个在本土市场展开竞争的机会,促使中国企业更加努力,并通过在这个市场的竞争,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素质,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世界主流中去。
因此,对待国际品牌,我们既不能迷信它,也不能排斥它。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是,把它作为中国市场的一种补充,中国服饰文化的一种补充。一些健康的、能引发中国消费者憧憬向往的因素,我们要学习;对一些前卫的,我们要加以分析,从而丰富中国原创品牌。
精确定位赢得新市场
《服装界》:在中国市场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品牌如何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 蒋衡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中国服装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今后中国服装品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关注是市场导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业之所以能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密不可分。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涌动力,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市场变化是很快的,很生动的,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把握,也就失去了品牌动力。如果不努力研究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方向,企业就不可能规划自己的发展轨迹。市场走向的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对市场把握到位后,企业接下来就必须对品牌进行精确定位。以前我们强调准确定位,但仅仅准确是不够的,而是要"精确",非常具体的精确定位。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精确的定位,市场就会显得飘忽不定:对消费者来说,你的品牌也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