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
- 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汇率专题会,就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问题发了言。现摘要刊发如下。
一、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分析
(一)近几年,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处于加速阶段。IT革命和基础设施改善为此奠定了基础。过去不能跨国外包的现在都有可能外包了。
(二)比较优势格局的重组出现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至中国、印度等地,而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地区)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期间贸易不平衡扩大。
(三)FDI(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起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这种生产和贸易的汇率弹性相当小。
(四)1998年至2004年,中国贸易较为平衡,年顺差200亿至300亿美元。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到1000亿美元,主要是2005年进口增速放慢,与出口增速拉开缺口(2005年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进口中主要放慢的是设备进口,这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关。
(五)FDI(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替代了中国的进口。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FDI(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在中国生产。
二、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
(六)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了成功,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和客观的评价。
(七)对汇率变化的影响的事前估算,各种政策分析推测不一致。因此,事后需要有一段时间通过数据和分析来确认汇率改革对国内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八)汇率改革半年以后可看出,多数中国企业经过艰苦的调整承受并适应了这一改革,但少数行业受冲击较大。据此,我们认为,可以让市场供求逐步对汇率浮动发挥更大作用。
(九)汇率改革8个月来,中国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丰富交易产品,发展了远期、掉期等避险工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中国的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外汇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浮动汇率。
(十)8个月来,中国减少了不必要的外汇管制。放宽企业保留外汇和资本项目用汇,便利个人经常项目用途,实行银行综合头寸管理。这样才能使外汇市场更加客观地反映外汇供求关系。
三、渐进主义还是休克疗法?
(十一)由于前面说的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全球贸易寻找新的平衡还需要花若干年时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就业压力大,金融系统尚脆弱,只能采取渐进、可控的方式来调整。
(十二)近日,IMF召开会议研究全球不平衡问题。多数人认为,采用渐进调整方式是合适的,采用激进调整方法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另外,大家认为美国调整过慢。
(十三)少数人曾为苏东改革出过休克疗法的主意,被称为休克而无治疗。应从慎再出这种主意,以免降低威信。中国只会考虑渐进的、对广大人民负责的改革方案,不会考虑休克方案。更何况美国自身失衡的调整也不带头搞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