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缘于转移 兴于对接

            日本兄弟、飞马,德国利斯、台湾金轮……国内外名牌工业衣车、制鞋机械、整烫设备,从福建福诚缝纫设备有限公司“驶”入泉州鞋服生产企业。“五一”长假,福诚公司总经理林宏楠一天也没闲下,订单纷至沓来。通常每年1—4月是鞋服制造机械的销售旺季,而今年5月初福诚公司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0%。

     

      此前的4月,第九届“海博会”和第八届“鞋博会”分别在石狮、晋江召开,各自创下成交额48.5亿元和50.7亿元的记录。近日的晋江、石狮两市,“千军万马”会聚的壮观场面虽已平息,而泉州鞋服产业却持续升温,日见走好。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世界认识晋江,始于鞋,而晋江鞋缘于台湾。”第八届“鞋博会”首设台湾馆,晋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益民这样表示。而在毗邻的石狮“海博会”上,台湾麦根服饰公司总经理陈敏则说,他们公司40%的产品在石狮加工生产,且比例逐年扩大。

      上世纪70年代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正四处求索发展之路,而台湾的纺织、食品、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在生产经营成本剧升的压力下已无利可图,亟需转移。以晋江、石狮为代表的泉州人,利用泉州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习相同、语相通”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的经济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晋江市年生产旅游鞋7亿多双,占全国的40%、世界的20%;2005年,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197.5亿元,以石狮为中心的“闽派服装”约占全国服装市场份额的14,再现当年“全国跑石狮”的繁荣景象。泉州人清楚地知道,泉州鞋服产业之所以历经坎坷却生机勃发,撑起泉州经济大片江山,正是得益于台湾的产业转移。

      截至2005年,在泉州批准设立的台商企业共1323家,总投资超过18亿美元,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0余家。其中,在泉投资的台商企业中,30%是纺织服装产业。

      从单向转移迈向全面对接

      已连续9届参加“海博会”的彬伊奴(中国)有限公司,其参展重心的转变耐人寻味。这家公司一改过去冲着订单而来的思维定式,更注重通过“海博会”汲取最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选材、设计和生产中,从而实现品牌的升级。“‘海博会’已从单一的产品展示、贸易,开始走向多元化的交流,包括机械、技术及品牌文化。”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说。

      可见,随着台湾逐渐由生产制造阶段不断向产业研发、创新方向转变,以及大陆制造业的进一步技术升级及品牌创新能力的提高,泉台产业合作已从过去的“单向转移”向“全面对接”转变。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