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好看不好吃的奶酪
- 在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需求中获得份额,需要重新领悟其中的游戏规划
□记者 刘丽娟
膨胀的市场需求
当超过80%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2000—2005年经历了信息化为主的IT投资浪潮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正驶入快车道。按照2006年5月计世资讯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2005年中国小企业IT采购金额为人民币11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17.9%,大型企业的增长率为13.5%,中国中小企业IT投资的增速已连续3年超过大型企业。
在计世资讯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郭海涛看来,中国中小企业IT投资增加,首先与中小企业处于“共生”价值链有关。他说:“大型企业拥有了先进的IT系统,而中小企业作为这些大型企业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建立与大型企业相匹配的IT系统可以获得更广的赢利空间。”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年采购总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沃尔玛在中国的供货商超过1000家,家乐福和麦德龙也分别有数百家。最新的数据表明,500强企业中有450家在中国进行投资,中国数以10万计的中小企业随之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2005年,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60%的采购额源于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国供应商通过IT系统与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系统对接后,双方的业务流程实现协同一致。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称:“如果没有中国的中小企业作为供应商,我们不可能将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世界各地的生产基地。”
2006年3月,一部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等单位共同发布的《2005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表明,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并且创造了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以及出口总额的62.3%。
“中小企业为了从跨国公司本土的产业链中获益,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郭海涛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将管理系统视为实现自身成长的‘通行证’。”
他介绍说,那些实力雄厚和管理系统庞杂的大型企业是构建整体价值链的主体,而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处于相对边缘和依附生存的地位。因此,当中小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与这些主流厂商的系统实现对接时,大型厂商的管理系统首先会成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选择的标准。
福州钜全公司是一家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直希望借助于福特的Q1认证撬开梦想已久的北美市场。在福特公司对超过300家供应商进行的Q1认证中,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体系,更涉及到ERP系统的运营流程标准。2004年末,产品质量得到福特公司的认可后,钜全公司选择了美国QAD公司的ERP系统,为获得Q1认证做全线准备。
钜全公司在ERP系统立项并选型时,并未经过复杂的招投标过程,而是直接瞄准QAD,最直接的原因是福特公司向其他零配件供应商所推荐的管理系统标准就是QAD。2005年,在钜全公司通过ERP系统监控生产、库存和财务流程后,钜全真正成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商。
在郭海涛看来,除全球供应链的因素外,政府宏观政策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也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2003年,旨在进行规范和扶持的《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2005年,中国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产业指导制度、信息服务制度、技术支持制度等。推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