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导致“中国造”竞争力下降
眼看着铜价从去年初的1万8千元猛然蹿到今年的将近4万元,陈星福显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今年41岁的陈星福,1992年在深圳宝安创办专门生产印制线路板(PCB)电子厂,他说今年是工厂建立以来困难最大的一年,有时甚至觉得,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工厂能否熬过今年还是一个未知数。
他向记者表示,最大的困难来自原材料、工人工资等成本的上升,“目前覆铜板涨价超过25%,板材的涨幅将超过历史记录,其它生产原料如铜球、金盐等也不断上涨。”事实上,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劳动工资上涨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多重挤压下,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增长速度,而最先感受到这样情形的,是有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之称的长三角和珠三角。
以长三角2006年上半年为例,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上半年都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上半年,三省市五项重要经济指标基本都在下降:工业增长速度陷入“瓶颈”,上海市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增幅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外资增速也在下降: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呈负增长,其中4个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据称,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首次全面下滑。